最近,有多位农村的亲戚因为宅基地、道路、菜土被邻居侵占,向我倾诉,我安慰他们,要他们理性对待,以和为贵,先向村里报告,请村支两委调解,不要吵架。如果实在不行,就让一让算了。我还引用一首古诗劝告他们: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但我知道,对这些讲究“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的血性乡亲而言,我的劝告往往是苍白的。
城乡争地的事情,并不鲜见。我一位同学的父亲,和未出五服的堂兄弟争地,人被打伤,打了几年官司,虽然对方最终赔了钱,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心里很不愉快。我另两位乡亲,为了争宅基地,也是先动口,后动手,还在村民微信群里吵了很多天。
其实,很多“争地”,如果双方心中都有一份是非观,有一份谦让心,是很好处理的。比如,有一起“争地”是这样的:一人先建房,在修围墙时,主动退了几尺留作道路。邻居后建房,不仅不退,还向前进了几尺,侵占了原有道路,原来的“六尺巷”变成了“两尺巷”。他和邻居讲理,既有电线杆作为参照物,还有照片为证,但邻居根本不予理睬,还反咬一口对方没有让地。这位邻居并非不清楚界限,也知道自己侵占了道路,但存心要占,不讲道理。如果不比他更强硬,你就奈何不了他。如果双方互不相让,最终结果就是吵架、打架。
现在经济发展了,但可惜的是,一些乡村的人们并未因“仓廩实”而“知礼仪”,物质匮乏时代形成的不安全感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虽然自家的房屋越建越高,越建越宽,但心胸并未同步变得开阔,公共道路被挤压得越来越窄。
我不由想起“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是安徽桐城人。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回馈给老家人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邻居吴氏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今天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张英并非惧怕邻居,而是认识到“万物无常”的本质,不屑去争。邻居也是讲理之人,才能被感化。互相谦让,才能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才是安心的、舒服的、愉悦的。
人与人是互相联系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某村的饮水问题即证明了这一点。住在外面的乡亲不允许里面邻居的生活用水从家门口流过,里面的邻居只好不硬化化粪池底部,让水自然渗透到地下,天长日久,地下水被污染,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当地虽有丰富的地下水,每家每户只能买纯净水喝,增加了开支。这就是“自作自受”,没有谁是赢家。
我在江南旅游,看到一些地方的古建筑的墙角不是尖直的,全被抹掉了,为的是方便乡亲通行。这就是所谓的“拐弯抹角”。而我家乡的房子同样密集,台阶的角、墙都是尖尖的,开车必须小心翼翼,技术稍微不好,便拐不过去。这一堵墙的差距,便是文明的差距。
不能奢望每一个人都有张英及吴氏邻居的境界,那就需要一个公正的裁决者——村支两委及有关职能部门。假如村支两委和职能部门也是“和米汤”,或帮强不帮弱,帮钱不帮理,最后的结果便是:谁霸蛮,谁有钱,谁取胜。一旦野蛮战胜文明,而且不讲理的一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以为得,会让人在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同时,不再相信公理。一村一地的风气,便会这样慢慢败坏。
从“六尺巷”到“两尺巷”,从“拐弯抹角”到“尖墙角”,都启示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更要注重文化振兴;不仅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要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敬法律、畏因果、讲是非、明廉耻、懂礼仪的良好氛围,让乡村不止有平坦的道路、漂亮的楼房,更有温柔敦厚的乡风,能够抚慰人们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日益粗糙的灵魂。(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