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27日> > 第10版 > 新闻内容
2020年娄底新闻奖作品如何炼成?来听听获奖记者的感言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5月20日,娄底市对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进行表彰。这次获奖的61件作品,或热情讴歌新时代、充分阐释新思想;或弘扬中国精神、激发昂扬斗志;或记录时代进程、展示发展成果;或借力媒体融合、令人耳目一新,集中反映了我市新闻战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反映了各级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反映了广大编辑记者践行“四力”要求、勇于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表彰会上,8名来自采编一线的获奖代表依次发言,畅谈采编经历和收获体会,富有感情,给人启迪,现将其发言内容摘要刊登。

 

 

 

 

 

 

  头望星空 脚踏实地

 

 

 

  娄底日报社梁浴涛

 

 

 

  《娄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绿水青山蓄力赋能》能够获奖,得益于一种氛围。近年来,我市实施“新闻精品工程”,形成了写优稿、创精品的浓厚氛围,也不断强化我们的创优意识。对此我谈三点体会。

 

 

 

  一是要有新闻本土意识,着力提升地方新闻的价值。讲好娄底故事,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本土,又要跳出本土,以更宽阔的视野,从身边的事、寻常的事中去挖掘本土新闻、行业新闻的亮点,站在全国、全省典型意义的高度来提升本土新闻、行业新闻的价值,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是要有新闻精品意识,好题材一定要珍惜。《娄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绿水青山蓄力赋能》一稿,从巧选角度到精选素材,从标题制作到内容表达,从背景材料充实到主要数据核验,我们都对照新闻奖的标准,匠心打磨,共同打造新闻精品。

 

 

 

  三是要有新闻主体意识,多写有情怀、有温度的新闻。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深深懂得,一个记者要有新闻主体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敬业精神、新闻敏感、创新能力等。一件好新闻作品,必须是有情怀、带情感的作品。有情怀,首先要有胸怀,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只有内心充满着感动、充满着激情、充满着阳光,传导出来的才是正能量、才是主旋律。

 

 

 

  (《娄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绿水青山蓄力赋能》拟获2020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谭清华梁浴涛编辑:肖洲阳山龙吴盛强)

 

 

 

  带着最纯粹的心 做最纯粹的事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杨静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初,全国人民都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下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或在一线冲锋战斗,或于家中蛰伏助力。进入3月,疫情向好,春暖花开,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围绕“复工复产”主题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垄上春行》,报道对象有乡村干部、微商网红、海归硕士、创业青年、转型老板等,报道以故事化情节串联起这些“小人物”的各个新闻点,突出“疫情当前,人人都是战士”这个核心,富有生活味、体现烟火气,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振奋精神。若要就这组报道谈创作心得,我想跟大家分享五个词。

 

 

 

  一是敢想。每一次以“收获”为目的的“出发”都伴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敢想就是构思策划在前,即使理想化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它能指导后期采访的努力方向。

 

 

 

  二是务实。就是遵循真实性原则,到了现场沉下心来听别人的故事,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调整报道思路,让理想照进现实,让现实融入理想。

 

 

 

  三是落细。在听故事的时候就要注意抓细节,因为一篇报道的题眼往往就隐藏在其中。

 

 

 

  四是共情。一个好的故事只有先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更多的人。因此每一次采访中,我都尝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被访者的故事里。

 

 

 

  五是认真。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一次学习和修行,带着最纯粹的心,做最纯粹的事,做到见人见事见物见思想。

 

 

 

  (《垄上春行》拟获2020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杨静彭鹏编辑:赵海鹏贺一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李梅花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2020年,从抗击新冠疫情、到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再到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在改革攻坚的征途中砥砺前行,在创新求变的探索中开拓进取,在守正创新的旋律中实现价值。这个新时代,为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讲好故事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了我们“只要奋斗,就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说到《咱们娄底有底气》,这句话其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非说的。在一次会议上,他说:“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咱们娄底,是有底气的!”从这句话里,我们确定作品的基调,确定了系列作品的主题,并策划了一系列融媒体作品。

 

 

 

  我们坚持“无视频不新闻”,以歌曲串烧的形式,将娄底2020年的工作、风貌、成就写进《咱们娄底有底气》,从选曲、写词、编排、录制、剪辑,经过无数次打磨,才得以呈现。要说这篇作品能够获奖,我最大的感受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必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集体积累策划的厚积薄发。

 

 

 

  荣誉是起点,我们将珍惜荣誉再出发,继续当好娄底市委、市政府的耳目喉舌,做出更多传得开、叫得响的优秀作品。

 

 

 

  (《咱们娄底有底气》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熊小平周俊曾玉玺邹娜妮龚雅丽李梅花编辑:李曙辉姚薇)

 

 

 

  推出“组合拳”亮出“监督剑”当好“参谋员”

 

 

 

  红网娄底站 肖银资

 

 

 

  2020年7月29日,娄底出台《中共娄底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红网娄底站积极行动、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报道+时刻专题+内参报告+红辣椒评论”的宣传报道组合拳,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整治举措和成效,见证钢铁新城巨变,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作风集中整治带来的变化,也发现一些问题和苗头:部门单位唯上不唯实,有形式主义倾向、对作风集中整治认识不足。对此,记者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准确信息,亮出“监督剑”,助力单位工作落地落实,推动民生问题破局解难。

 

 

 

  针对有些单位对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治以来取得的成效心中无数,对新闻单位提出采访感到恐慌,相互推诿等问题,红网娄底站当好“参谋员”,对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梳理,以内参报告形式进行汇报,供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参考决策。

 

 

 

  《“作风嬗变”———娄底深入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治》系列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在将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当好联系各级政府与广大群众的纽带,做出更多影响力大、可读性强的优秀作品,为宣传好娄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风嬗变》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杨国炜谭卫丰潘锦李响炮周杰肖银资)

 

 

 

  用匠心守初心 让文章有温度

 

 

 

  娄底日报社李琴

 

 

 

  都说十年磨一剑,2020年,是我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第10个年头。《用生命照亮初心》这篇通讯创造了我工作10年以来的三个“最”。

 

 

 

  第一个“最”是采访人数最多。报道的主人公向卫煌生前系双峰县荷叶镇纪委书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舍小家为大家,在疫情防控一线值守56天,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3岁。在两天的采访时间里,我深入他曾经工作过的三个乡镇,与其同事、朋友、家人及熟知他的群众深入交谈,采访了30余人,记录了80多页笔记。

 

 

 

  第二个“最”是出稿最及时。两天采访结束,回家时已是晚上9点了,第二天是周末,为及时出稿,我不顾自身疲惫,连夜将80多页笔记和手机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去粗取精,选取最感人的细节和故事,到凌晨3点多才完成初稿。

 

 

 

  第三个“最”是稿件修改次数最多。为讲好向卫煌的初心故事,我和同事对稿件反复进行加工、打磨,先后修改十余次。最终这篇稿件被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采用,在全市掀起了向向卫煌学习的热潮。

 

 

 

  每一篇新闻报道背后,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我们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脚下沾有更多泥土,文章才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用生命照亮初心》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李琴胡琼露编辑:阳山龙吴盛强黄灿)

 

 

 

  思者常新 恒者行远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彭鹏

 

 

 

  娄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媒体主题报道《幸福者说》,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场增强“四力”的拉练,也是媒体探索“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极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新型采编发布流程的生动实践。

 

 

 

  好的题材需要好的画面相配合,如何才能确保画面精美有效?我的诀窍是多拍多看多想,用编导思维、用后期理念、用摄像功力。我们先后踏访了19个乡镇、20余家企事业单位,采访了92位人物,拍摄视频素材600多分钟,素材容量达400GB。在采访中,我们通过小视角展现大成就,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跟拍记录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有工人、有农民、有辅警、有公务员、有企业负责人、有短视频博主……

 

 

 

  在制作《幸福者说》的过程中,我们抛弃酷炫转场特效,采用实况、留白、现场音效等方式,达到让人可以沉浸其中的立体空间,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和共思。

 

 

 

  思者常新,恒者行远。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一个共同点,团队的强力配合,无比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次报道都不愧贴上自己的标签,真正践行“四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为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得力帮手。

 

 

 

  (《幸福者说》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谢暑光彭鹏赵志刚编辑:彭永忠邓缤鹏)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王海霞

 

 

 

  楠哥(王德楠,生前系双峰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是我的好同事、好师父、好兄长,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工作55天,因长期高负荷工作,劳累过度,于2020年3月22日不幸去世,年仅46岁。

 

 

 

  惊闻楠哥去世的噩耗,是在双峰县荷叶镇寻找采访素材的路上,我无法相信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实,看到朋友圈、工作群里,一条条心痛与惋惜,致敬与怀念的信息在不断刷屏,我马不停蹄地从荷叶赶回,看到车窗外是楠哥曾经生活和学习留下的足迹,脑海里不停涌现着楠哥微笑的、亲切的、认真的各种样子。我开始打开手机记事本记录脑海中的每一个画面。

 

 

 

  来到办公室整理楠哥的照片、遗物,想着曾经与他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我再一次忍着悲痛的心情,把以上这些画面的碎片,加上同事们的心声,整理成了一篇专题。去年清明节,也是楠哥的头七,在给楠哥扫墓以后,我将这篇稿件录成广播专题播出,播音时,感觉就像是和楠哥在进行深入心灵的对话,我把我们的悲痛和对楠哥的思念、深情、敬意都寄托在这篇稿件中,以此致敬我们的好榜样,缅怀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能够获得各位领导和同仁的肯定,这份荣誉其实都是给楠哥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闻工作也是如此,唯有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我们就是怀着这种真诚的态度,用我们的真情实感讲述故事,打动自己,打动听众。

 

 

 

  (《永不消逝的电波》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王海霞郭海梧王威群刘郁鑫编辑:郭海梧)

 

 

 

  抓住每一个感人的瞬间

 

 

 

  新化县融媒体中心曾振科

 

 

 

  《高考执勤25载今天我为女儿站回岗》这个故事,源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消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我无意中刷到新化交警八中队中队长杨峰的一条朋友圈,这是他从警工作后参加的第25次高考执勤,刚好女儿也在他负责的辖区考点参加高考。在高考前一天,杨峰的女儿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身体严重脱水,作为考生家长,自己本可以请假陪考,但考虑到交警大队还有4名同事的子女也参加高考,为了确保有充足的执勤人员可供调配,为了守护所有孩子的高考,他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工作岗位。

 

 

 

  刷到这条信息后,第一反应是感动、是辛酸,更是敬仰,交警作为“特殊”群体,常年遭受日晒雨淋,没有节假日,他们无怨无悔,永远奋战在一线,他们就是这个城市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应该被时间记录下来的人。通过简单的电话沟通了解后,我和同事扛着摄像机火速奔赴现场,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瞬间。女儿场内高考,父亲场外执勤,父亲关切的神情,女儿的贴心懂事,父女间感人的对话……催发了民众共情,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大家纷纷转载互动,短短6个小时就获得8.4万点赞,彰显了交警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精神,以小家的视角传递了社会大爱。

 

 

 

  (《高考执勤25载今天我为女儿站回岗》获2020年度娄底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罗忠曾振科刘文编辑:廖娜娜)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