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因雨水而绽放,火热的心情,因学习而绚丽。5月19-20日,娄底电视台退休党支部组织20多名退休党员,冒着瓢泼大雨,驱车到郴州汝城县沙洲村、湘南起义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崇德,为老同志补充精神营养。
两个故事
在沙洲村的陈列馆里,有各种各样红军留下的宝贵文物。朱德、陈毅领导南昌八一起义后,带领红军绕道赣南、福建,再到湘南,避开强敌,发展农民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们曾在沙洲村驻防,产生了不少军民渔水情的故事。民谚说:“农民真大胆,到处闹平产,冇得真大炮,松树挖甲(个)眼,冇得真步枪,打甲(个)团鱼钻,松树炮,团鱼钻,打得土豪劣绅冇档(地)窜。”
两个红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红军长征过汝城县外沙乡一个村驻防,一个叫朱艳云的小战士,看到住户家的房顶,因缺瓦有几个大洞,晴天见太阳,雨天就下雨,他到处寻找盖屋的材料,最后找到了几块杉树皮,爬到屋上盖好了屋顶。住户感谢小战士,拿两个红薯送给朱艳云。朱不接红薯,户主几次送给他,盛情难辞,他接一个吃,一个放到口袋里,趁房主不注意时,迅速把袋里的红薯塞到他披着的破衣里。
一条红军被的故事更加感人。1934年11月,汝城县五一村朱五斤上百丈岭砍柴,遇到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朱五斤将这名红军战士带回自己家里休养。朱五斤父亲为红军战士找草药治伤。红军战士伤愈临走时,朱五斤妻子唐优球煮了一些红薯给红军战士带上。红军战士认为没什么回报恩人,就将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朱五斤家。朱五斤护送红军战士到宜章里田找部队,并将3双草鞋和仅有的几个铜板送给红军战士。
半条被子
“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人所知是在事发五十年后。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到汝城县沙洲村采访了八十多岁徐解秀老人,才发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红军经过汝城沙洲村时,人们不了解红军,受反动派造谣误导,纷纷逃往山里躲藏。当时包着小脚的徐解秀,带着一岁儿子,走不了远路,留在村里,发现红军不仅没搞破坏,还帮村民劈柴、挑水,就叫山上的人快回家。晚上开门,她见三个女红军睡在她家门外,就请三位红军和她共挤一床睡,而她的被子像鱼网,四人共盖一床被子、一件黄大衣。红军临走时,执意要留下被子,徐解秀坚决不收,一位女红军找来剪刀,剪下半条被子,送给徐解秀。红军走后,反动派搜出半条被子,把它烧毁了。徐解秀在祠堂里被罚跪半天。
邓颖超同志看到“半条被子”的报道后,在全国发起了寻找三位女红军的活动,并联合康克清、蔡畅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委托记者罗开富于1991年2月给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条被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陈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