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17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他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娄星籍革命烈士李欣荣,在敌人面前宁可斩首也不自首的钢铁战士,他的理想信念,如一团熊熊烈火,燃到最后,照亮了娄底这片热土黎明前的黑暗。

  李欣荣谱名传森,号妙天,娄星区小碧乡人,1906年9月16日出生于十字铺村一小康之家。父李渭溪,母彭氏,妻刘氏在十字铺开一渭记小客栈。家境殷实的他原本可以安稳过一生,但是他却毅然选择投身革命。1925年5月,李欣荣在湘江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由中共湘区委员会介绍至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春,毕业后回长沙。在长沙南门口特别支部所在地,也就是湘江中学师范部湖南农运训练班担任教员,负责军事训练,讲授军事与农民运动。他总是意气风发地鼓励每一个学员:“如今的中国是黑暗的,但光明终究在前方,这光明或者需要我辈用热血去点燃,倘若如此,我将义无反顾。”湖南农运训练班结束后,李欣荣和他的同乡同学彭叔陶、傅定梅、陈一诚等人作为省农运特派员被同时派回湘乡县开展农民运动,负责谷水、娄底、涧山、壶天一带农民协会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年方20出头的他,由于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革命热情,成为了一个年轻的老革命,他带领农友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革命的火种变成熊熊烈火。1927年春,一身儒雅装扮的李欣荣以教书为掩护,以陶龛学校为据点,在谷水、白鹭湾一带开展农运工作,组织当地的广大农民、教师和谷水镇的工人、店员对土豪劣绅、恶霸展开斗争。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振臂高呼“用我们的拳头砸碎这压迫的黑暗吧”。此后,白色恐怖风云突变,李欣荣受党组织的派遣去苏联留学。学习期间,他一度向组织申请“我想早日回到我的祖国,请派我去斗争最残酷最需要的地方”。学成回国后,他只短暂回乡探亲一次,便又毅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而谁又曾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成了他和家人的生死决别。

  那是1933年4月,李欣荣在长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分子逮捕入狱,湖南省反动军阀何键、许克祥将他押解南京国民政府,交蒋介石处置,在南京监狱里关押审讯了四个多月。当时蒋介石还想利用李欣荣,指使其儿子蒋经国及其他几个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来的托派分子和军统特务,对李欣荣进行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李欣荣连这位蒋公子的面子也不给,只是轻蔑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始终坚持革命,毫不动摇,使蒋介石大失所望。最后,敌人以死亡相威胁,李欣荣一脸正气,果断地回答:“砍首可以,自首不能。我死之后,我的同志们必然能看到山河巨变,更换人间,如此,死又何惧?”李欣荣始终忠诚果断,坚持革命真理和共产主义信念,无论敌人怎样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他都无私无畏,坚贞不屈。1933年秋,无计可施的国民党反动派刽子手决定对李欣荣执行枪决,临刑时李欣荣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而后从容就义,时年27岁。

  27岁,是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岁月的开端,但他的生命却已经悄然逝去。虽然如今的我们无法看到李欣荣烈士走上刑场时的大义凛然,但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最终要面对生命的终结,慷慨赴义的背后,又藏着多少对人生深深的眷恋,藏着多少对父母家人,对朋友的不舍。在他眼中,四万万同胞都是他的家人,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有何惧?(周东昱)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