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村地处双峰县石牛乡东南角,与衡阳接壤,全村3026人,面积9.6平方公里,由原来的岩石村、新立村、新胜村合并而成。风景秀丽,地处偏僻,脱贫攻坚前,是双峰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之一,离人口集中的桥亭集镇区也有6公里的距离,所以,这个村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只能就读于该村的岩石学校。
截止到2021年上学期期末的数据,岩石学校有145名学生,一至六年级6个班,约60%为留守儿童。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也因地处偏僻,很难留住家在外地的教师。岩石学校的孩子们只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他们的小学生涯;但他们又是幸运并且幸福的,因为有一个群体,一直在关心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他们就是岩石学校教育基金会的成员以及参与助学的村民,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岩石村一直有尊师重教、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今年4月份,在村民、学校校长、村支部书记等人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岩石学校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汇聚了岩石村所有参与助学的村民的力量,一份份爱心纷至沓来,而这些爱心捐助背后的故事,温暖了岩石学校孩子们的心。
早在2013年,岩石小学创建省合格学校时,王玉君就捐资6万余元,历时三年修补完善该校的整体绿化建设。同时组织在衡阳市经商的岩石村村民王卫兵、王怒涛、马学文、王送军、王仕初、王文学一起捐资3.5万元为学校改建校门。2016年,王玉君再次捐资1万元用于学校基础文化设施建设。2017年、2018年连续两次资助该校贫困生。2021年,岩石学校教育基金会成立后,王玉君再次捐资3万元,用于助教助学。2013年至今,王玉君经常往返一百多公里,回岩石学校修剪花草,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年迈的老父亲到学校来帮忙修剪花木。他常常说:“母校如母亲,乡情就是亲情,支持家乡教育,我会一直做下去。”
2013年,当时还只是普通务工人员、收入微薄的王军荣,听到母校创省合格学校缺少资金,毫不犹豫出资购买旗杆并建好升旗台。他说,助教助学,人人都应该有这份公益心,今年基金会成立之后,他再一次奉献了爱心。
身患严重类风湿疾病、行动不便的王建求,2013年,为岩石学校捐赠篮球架,并同其他人一起捐资修建水泥球场。今年,他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听说岩石学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满心欣喜,当即捐资1万元,他说:“建设母校,我责无旁贷。”
幼年家贫、聪敏好学的易双良,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但家里负担不起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父老乡亲们你一点他一点扶持他走过求学路,他一直心怀感恩。今年听说母校成立教育基金会,当场捐资1.5万元。他的两个孩子听说了父亲捐资助学的事,也把攒下来的压岁钱交到父亲手里。易双良说,希望用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家乡不再有上不起学的孩子。他还在多方联系社会资源,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一样,走出去,见世面,长见识。
还有在衡阳经营广告公司的王东元,这些年,他致富不忘家乡人,总是活跃在岩石村需要温暖的地方。王东元说:“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支持教育是我的本分。”
基金会发起人之一的王训阳,在基金会成立之初,他放下自己公司里繁忙的业务,毅然挑起了基金会会长的重担。从基金会的筹备、启动以及今后的发展,各项工作的推进,不辞辛劳,事必躬亲,率先捐资,他说:“美丽富裕的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岩石村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感人的故事天天在发生。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筹得资金20余万元,主要用于扶助困难家庭学生,不让适龄儿童失学,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补助义务支教老师等方面。每一分善款的背后,都有一颗火热的大爱之心。
岩石村村支书罗延初表示:感谢所有参与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对岩石村孩子们的关心爱护。要改变一个地方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因素在人,而好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岩石村的发展与致富,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岩石人共同努力,教育兴,则人才旺,人才旺,则村庄兴。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来参与岩石村的助教助学活动,希望岩石村的孩子们能奋发图强,好学上进,为自己搏得光明前途。
(马洪会 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