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新化县合办的先进陶瓷产业学院正式招生,学院定向为新化电子陶瓷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全面开展科研与技术开发,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一个县的产业竟然可以孵化出一个高等学院,这背后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产业集群?新化县电子陶瓷产业集群是湖南省“十三五”期间优先培育发展的产业集群,也是湖南省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领域。
新化县电子陶瓷产业集群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有着82年传奇史的新化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技术传承上发展起来的。
那么,新化陶瓷有着怎样的传奇发展史呢?
●新化陶瓷产业始于北宋
新化的陶瓷最早产生于宋代。今新邵县坪上镇筱溪村北(原筱溪铁厂地段)至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新田村南,是宋元时期一个重要的陶瓷窑场。窑场绵延近两公里,这个地段当时都属于新化。2011年起,为配合沪昆客运专线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沪昆客运段沿线各文物点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予以认定。因当时调查勘探选点在新邵县坪上镇一个叫窑里陈家窑地方,所以将此定名为“筱溪窑里陈家窑址”。这是新化陶瓷产生于宋代的最早证据。
此外,在新化县琅塘镇发现有苏溪窑头山窑址群和新坪八仙台窑冲两个窑址,也属于宋窑遗址。从考古发现来看,从北宋晚期开始,新化的陶瓷生产产品多样化,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产品中有一种叫作梅山魂瓶的陪葬冥器,颇有古梅山文化特色。
而民间人士近年来在新化县油溪乡江田窑村6组发现的两个老窑场,还有在新化县槎溪镇半山街村十组发现的一个窑址,则显然晚于宋代,可能是明清时期的陶瓷窑址。
●邹承休和华新瓷厂
近现代把新化陶瓷产业推上一个高度的功臣人物是邹承休。
邹承休,新化敦信团利村(今洋溪镇)人,清光绪七年(1881)生。1906年赴熊希龄创办的醴陵湖南瓷业学堂求学。1908年毕业返乡后,为了实现在家乡办厂的愿望,四处找寻瓷土,并以小炉坩埚煅试。1914年,终于在新化茅坪蒋家坡等处探得优质瓷泥矿,经反复试验成功。1915年,邹承休在洋溪溪东之水车村创办华新瓷业公司。1919年,由生产粗瓷转向细瓷。1925年,邹承修借父亲七十大寿之机,烧制了一批精美细瓷及艺术瓷,如釉下彩纪念酒具、餐具、陈设器等,使公司的产品又上了一个档次。并且推出了全新的瓷器——陈设器,也就是艺术瓷。1937年年底,华新瓷厂首次承制了安化烟溪兵工厂大批电瓷器材,1946年承制了邵阳、浏阳等硫酸化工厂设备,以及武汉化工厂瓷钵等,体现了实业鼎国的办厂理念。
在华新瓷业公司的影响下,在洋溪和新化各乡镇先后涌现了十几家陶瓷公司,周边冷水江、新邵、隆回,甚至洪江、新宁、新晃、芷江、芦溪等县市都深受其影响,涌现了一大批瓷厂。
解放后,邹承休将瓷厂交给政府,自己仍在厂里负责技术管理工作。1955年,华新瓷厂开始使用电力生产。1956年,华新瓷厂成功试制出16种新产品。1957年8月,全省陶瓷行业技术革新现场会在华新瓷厂召开,华新瓷厂的技术革新走在全省前列。1958年,华新瓷厂研制的薄胎酒具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陶瓷会议上被评为第一,当年,共承制出口瓷器一千箱。1964年,华新瓷厂产品全面转向出口,首次接受加拿大48万件订单。年底实际交货近76万件。后餐具、茶具系列销往印尼、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国。1965年1月22日,邹承休去世,享年84岁。就在邹承休逝世的这一年,在广州春交会上,华新瓷厂承接了澳大利亚3万套西餐具的订货,成为全国13家出口瓷厂中,生产成套西餐具的第一家。至1966年,华新瓷厂年平均出口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何真临与新化瓷厂
1966年10月,华新瓷厂更名为新化瓷厂。
1968年,中央投资4万元,开辟毛主席像章工场,当年12月,新化瓷厂共敬制毛主席像章83万多枚,受到省像章办通报表扬。
1972年,由何真临设计的隧道窑投产,不久,成功试制出红色娘子军瓷塑作品、嫦娥奔月台灯等20余种新产品,艺术瓷生产初露锋芒。其中,袁古松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瓷塑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加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获国内外好评,并被拍成影像特写镜头在全国放映。此为新化瓷厂也是我省第一次入选全国展的瓷雕作品。
1983年新化瓷厂新建艺术瓷车间,组织一条龙生产。1984年,新化瓷厂生产的90套餐具被省轻工厅评为优秀新产品,并荣获一等奖。1985年2月,何真临当选厂长后,提出“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的办厂理念,大力生产艺术瓷。新化瓷厂的艺术瓷生产和销售逐步达到顶峰,产品远销德国、法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
1986年,新化瓷厂上半年推出165个新产品,下半年推出179个新产品,其中艺术瓷在广交会独占鳌头,外商争相订购,全年成交额达460多万元,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三大国际市场。生活用瓷也成绩不俗,1986年上半年美商一次订货60多万件,智利商人一次订货270万件。1987年上半年,新化瓷厂的艺术瓷订货成交额达820万元,全年总产值达926万元。当年,新化瓷厂的“陈设艺术瓷”系列获省轻纺“四新”产品特别奖。
1988年,国家科委将新化瓷厂开发的实用艺术瓷列为国家星火计划,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的20多个国家,所有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新化瓷厂成为湖南最大的艺术瓷生产基地,并一度成为全国艺术瓷出口最大的产地。同时,还开始主动对内销售。主要产品有陈设艺术瓷、实用艺术瓷、传统日用瓷、纪念瓷。
这是新化瓷厂也是新化陶瓷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新化瓷厂的飞跃发展,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85年10月起,先后有毛致用、熊清泉、王茂林、刘夫生、周伯华、刘正、郑培民、文选德、陈邦柱、唐之享等领导到厂视察工作, 各兄弟厂家也前来交流学习,著名作家谭谈、韩少功、莫应丰、水运宪等以及众多美术家也来该厂参观、交流。
1995年年底,何真临调任省轻工业厅任副厅长。从此,新化瓷厂由盛转衰。在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改制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新化瓷厂终于被折腾得没了最后一口气。2004年8月2日,新化瓷厂经新化县人民法院裁定宣告正式破产。从华新瓷厂到新化瓷厂,延续了82年。
●制瓷实践中产生的艺术名家
实践出真知,这话一点也不假。新化(华新)瓷厂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杨伯民,清末明初画师,因《百蝶图》在世博会上获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邹国休,邹承修的胞弟,也是为瓷器作画的高手,其设计的产品众多,今在民间依然有收藏。
从新化(华新)瓷厂产生的当代名家更可谓群星灿烂。袁古松(1924-2010)),曾就读于湖南楚怡高级工业学校,解放后在上梅中学任教美术,1964年被调入华新瓷厂,专门从事器形及花样图案的美术设计工作。其为首创作的一百多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群塑形象《瓷工血泪》,栩栩如生,一次性被《工农兵文艺》发表15幅,产生了良好的艺术影响。袁古松与罗景炘、潘爱民等在新化瓷厂90立方米的大型圆窑炉内创作的“雷锋”“欧阳海”“罗盛教”等大型雕塑型瓷器作品,每件都有1.1米高,代表当时湖南大型艺术型瓷器的最高水平。
孙耀先(1906.9—1981.10),江西丰城人,先后在醴陵瓷厂等处工作,1957年被借调到湖南四大出口瓷厂之一的华新瓷厂带徒传艺。到新化后,他先传授粉彩,后专事釉下彩,很快将邹承休的釉下五彩技术全面转向釉下贴花工艺,为华新瓷厂出口瓷、礼品瓷等设计了很多新的品种。
邹宝德(1940.12—2013.1)新化洋溪人。他设计的一个绘有紫罗兰为主的花面茶托,美商一次订货300万件。他的多个作品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
邬惕予(1929.12—2009.12),新化县桑梓镇人。1963年从教师岗位调入华新瓷厂后,瓷厂大量的杯、盘、碗、碟、瓶、盆、钵等上的题词署款成了他每天的工作,厂里的各种宣传、标语、手册也都是他的工作内容。这最终使他从一个书法爱好者成为一个出色的书法家。他于1985年获湖湘书法大赛一等奖。199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老子道德经楷书字帖》。
邹传安,1940年12月出生,新化县水车镇人。1958年进入华新瓷厂当学徒,22岁时因一幅花鸟画未能入县展而心怀郁闷,寄信、画给郭沫若,获郭回复:“如果你继续努力,将来会有成就的”因而大受鼓舞。1965年,首次设计冰梅图案获得成功,其作品当年在广州春交会上被外商选中成交。从此,一路高歌猛进,后调任娄底地区文联任美协主席,终成全国工笔画大师。
潘爱民,1942年11月出生于新化县冷水江镇(现冷水江市),1963年12月从冷水江市照相馆调入华新瓷厂。1972年,他独立完成的第一幅瓷雕作品《猎》获得好评,从此走上专业瓷雕艺术的创作之路。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组织设计与试制艺术瓷新样品80多件(套),出口订货达数十万件。所设计产品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1990年6月,潘爱民被授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3年7月,潘爱民被国家轻工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轻工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新化(华新)瓷厂虽然寿终正寝了,但其在82年传奇发展史中所积累的技术、智慧并没有因企业的倒闭而消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在常用工业陶瓷的基础上,新化特种工业陶瓷异军突起,先后有无线电器材厂、电子器件厂、高频瓷厂等特种工业陶瓷厂相继开工,从而引发了新化电子陶瓷产业的新辉煌。(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