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开展的“红心向党·感恩资助”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中,新化县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员伍福常热心助人的感人事迹浮出了水面。
伍福常出生于新化县白溪镇鹅溪管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绵薄的劳力养活一个家。中学时代的生活过得极其艰苦,最难忘的是读大学时,尽管吃得极为节省,生活仍然难以为继。他面皮很薄,向别人开口借生活费的话根本说不出口,甚至曾经连续两天靠喝自来水充饥。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有了14年来默默捐助人、并乐于当乐助会志愿者的爱心之举。
在别人陷入人生困境时默默伸出援手
2007年,在孟公镇中心学校任教的伍福常偶然听琅塘镇龙通中学一个老师说到,该镇白云完小学一个三年级学生非常穷困,日子过不下去了。伍福常心中一动,便前去探访。到那个学生家一看,他非常惊讶:所谓的房子就是用一些树条直接立在地上围起来的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空间,顶上盖着破旧的油毛毡。学生的父亲死于煤窑,母亲因此疯了。学生由年迈的外婆带着,几乎没有生活来源。伍福常决定资助他,经常不定期地买肉、买菜送过去,同时每个月给200生活费。就这样一直资助了整整六年,直到学生外出打工。
2011年,伍福常被调到新化二中任教不久,得知隔壁的高二班级有个女生一个月只用100多元生活费,早餐只用1块钱的费用。而当时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普遍在400元左右。伍福常于是到游家镇乌石管区的学生家里进行察访,得知这个学生的母亲是个哑巴,父亲年纪60多岁了,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伍福常决定资助这个学生,但学生是隔壁班的,如果知道是他资助的,担心这个女生会觉有得失面子。于是,伍福常每次给他钱时,就说是另外一个地方的爱心人士委托他转的。伍福常每月资助她300元钱,让她过上正常的生活。
后来这个女生知道这是伍老师自己出钱资助的,因为伍老师每月私下里给她钱。但伍老师始终说是另外的爱心人士资助的,就这样一直资助到她考上大学。
2016年,在新化二中任教的伍福常在对班上新生进行家访后发现,班上有一个女生母亲死了,父亲在外面打工,由80多岁的奶奶带着;一个男生父亲死了,母亲在学校捡点垃圾卖钱,并且神智也不十分清醒;还有一个男生父亲出了车祸,家庭陷入困境。怎样对这三个孩子进行资助呢?伍福常在反复思考之后,决定以班委会的名义对学生进行资助,实际上是由自己出钱,每月资助每个学生200元。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而不是老师个人的恩惠。一直资助到他们高中毕业。
2020年9月,在新化一中读高二的女儿的班主任告诉已在新化县教育局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的伍福常,说他班上有三个同学成绩较好,但家境贫困。其中一个同学的母亲患了癌症,家庭十分困难。因为这是女儿的同班同学,又是班主任亲自将情况告知,伍福常就没有再做家访了解情况,想起自己读高中时的困窘,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决定对这三个同学进行帮助,每人每月资助600元,直到他们2021年6月高中毕业。6月下旬成绩出来之后,伍福常得知这三人都上了一本线。
14年来,伍老师对学生个人的默默资助一直没有中断过。
伍老师默默资助学生,连妻子也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多“私房钱”呢?老师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原来,伍老师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但他在教育研究方面成就菲然。他身兼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他著作颇多,一年的稿费收入就常常10多万元,这成为他资助学生的底气。
为爱心机构乐助会争当“先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伍福常迅即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自己带头捐款400元。然后主动联系新化县红十字会,把善款交上去。红会工作人员称:“你是最早主动联系捐款的。”
这些年来,伍福常见过的资助活动比较多,其中不乏“锦上添花”的,但他特别喜爱做雪中送炭之事。
2007年,伍福常在娄底某论坛发现乐助会招募志愿者公告。从公告中看出,乐助会会对每一个受助的家庭进行访问,专做“雪中送炭”之事。这与伍福常自己的助人志向非常一致,他毫不犹豫就打电话报了名,广东乐助会接电话的志愿者告诉他,他是娄底市第二个报名的志愿者。
乐助会(广州市乐善助学促进会)是一个以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捐赠爱心书桌、爱心床铺、捐建爱心图书室及教学设备,对贫困学生、外来工子弟及家庭开展心理辅导为主要项目的公益慈善机构,成立于2004年,被《胡润百富》评为“最民间”的助学慈善机构、是广州慈善榜“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
从此,伍老师与乐助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今天,一年两资助活动,每次他都是联络各校、提供访问名单、与各地的爱心人士一起查访贫困学生家庭。
第一次是去天门乡访问,时值2007年11月初,天上漂着毛毛细雨,天门属新化偏远山区,格外寒冷。伍老师当时还没买小车,骑着摩托车奔跑近百里山路,冷得手通红、麻木了。但浓浓的爱心却在他和志愿者们心里火热。
第二次是2008年4月,连续下雨多天,伍老师陪乐助会志愿者们去孟公镇太阳管区访问,一个高一的贫困学子父亲已去世,母亲跟本村一个单亲妈妈搭伙过日,一到下雨,屋里就漏水,十几个破旧脸盆接雨。屋柱倾斜,为防倒塌用老旧尼龙布拧绳绑着。突遇外人来访,心神不宁的贫困妇女见到客人痛哭不止、泣不成声。在乐助会的资助下,这个贫困学生后来读完高中、考上了一本院校。
这一次还到天门乡访问了一个孩子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家庭。其父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也没寄钱回来。母亲靠砍柴、砍竹子卖点钱,算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后在乐助会和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共同资助下完成学业。后来,伍老师买了轿车,便常开车陪乐助会爱心人士访问。由于山区路况差,小车底盘又低,车子被刮擦或底盘受撞压之事常有发生,有一次在游家东岭访问时,底盘被撞坏,在当地修理好车,回到家已是深夜。
一直到今天,乐助会每年在新化的资助活动如常进行,伍老师要把这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来做好。而且每次参与乐助会一起资助。
不图回报不言悔
不论是个人对贫困学子的资助,还是协助乐助会的爱心行动,伍老师始终坚持不给学生心理负担。当他把钱交到学生手里的时候,想到的是不是自己在施爱时,有可能给学生施加了沉甸甸的心理负担?为了避免这样,他总是将资助行动进行得非常低调、甚至诡秘,或者假借“爱心人士”这个泛名,或托“班委会”名号进行,以此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
做过这么多资助,那么学生的感恩之心如何呢?
伍老师憨憨一笑,说:“只有我小孩班上的一个学生在今年公布高考成绩后,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说考了546分。其他的基本都是给钱的时候短短见个面,此后再无联系。”
虽然如此,伍老师说,做善事并非图回报,也并非要得到受助者的认可,而是在别人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伸出援手,尽到自己的一己之力,让他人摆脱人生的困境,迎来人生的阳光雨露,这就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