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涟源 贺有德
踏入微信江湖,常被朋友们拉入各种群。生性好奇,免不了满群逛,逛来逛去,既耗时间,又伤眼睛。业余时间大多被这些群“侵占”不说,视力急速下降,视物也模糊起来。
后来开始退群。工作群不能退,群里信息不可不看,不看误事。爱好文学,按常理,文学群也不能退,可群有点多:报刊作者群,文友聊天群;本地的,外地的;热闹的,冷清的……那就有选择性的退,只留下非留不可的几个群。同学群也得留,反正不多。其他群,杂七杂八,一律“删除并退出”。
入群,退群;入群,退群——几个循环,归于平静。
平静不久,儿子提议我们一家子建个亲人群,群名就叫“相亲相爱一家人”。有了这个群,有趣的、有益的事或图,发我文章报刊的链接或截图,发在群里一家人随时欣赏,其乐也融融。
今年正月,再次建群——家族群。这个群,是风雨之后的绚丽彩虹,也是永不褪色的亲情纽带。
正月开始,天地间晴明祥和,阳光穿透雾霾,温暖着新年里的每一个日子。
正月初二,照例回乡下老家。往年,一家三口,儿子开车;今年,儿子不回家过年,我和妻子开车,在明亮的阳光下,先去妻子老家。
岳父岳母先后离世之后,每年正月,我们先去墓前祭拜,燃放鞭炮,怀念先人,祝福先人们天堂安好。祭拜回来,兄弟们家轮流做东,在江南特色的乡间庭院,喝米酒或饮料或热茶,吃农家土菜,地道的家乡味道,过地道的家乡年。
阳光明媚,年也光亮起来,疫情遥远,挡在了阳光之外。
正月初三,去我老家。阳光随着年味发酵,春天的阳光下,恍惚飘着初夏的味道。
照例先去父母墓前祭拜。父母的音容笑貌,后人的无尽怀念,在茂盛的草木丛中,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在透明的阳光下,随着“劈里啪啦”一阵爆竹声响后的烟雾弥漫。
往年回家,只在大哥家团聚,然后各自回家。今年,大哥忽然说:等会一起去二姐家。二姐一家子很高兴,说要办得热热闹闹,就先回家去了。
忽然触动心事:父母生前,我们忽略了多少不该忽略的亲情大餐?来去匆匆,倏忽年过半百!尘世间,多少大家庭,父母在,亲情在;父母亡,人情散!而我们,父母离世,亲情依然,甚至更浓,这才是人间正道。
阳光正好,晚餐开始,就在院子里,阳光下。家乡美食,一道一道,摆满两大桌。阳光从小楼前的绿树上斜斜地照射过来,照着满桌子的家乡美食,照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满院飘荡着家乡年味,今年独特的年味。
年味延续,阳光依旧。正月初四,阳光灿烂到极致。
相约去大姐家。大姐家有点远。好在有车,再远的路也在脚下。
多年没去大姐家了,因为那场不该误会的误会。大姐性子直、强,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因为误会,我们每次见面,大姐不理不睬。大哥和二姐从中调和,收效甚微。直到去年,大姐夫七十岁生日,我们去喝喜酒,算是破冰之旅,大姐脸上冰雪消融,很难得的露出了久违的阳光。如今尽释前嫌,是该去的时候了。
大姐没有料到我们会去。我们一到,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大姐二姐笑容灿烂,那是多年没有过的。阳光下,灿烂的阳光下,我们在宽敞平坦的水泥坪里喝茶、嗑瓜子、聊天,一切都在阳光下透明起来。
和二姐家一样,这次独特的午餐,也在外面坪里,阳光底下开吃。外甥郎是酒店大厨,出锅的荤菜、蔬菜色香味俱全,风味独特。米酒、甜酒,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吃所欲吃,无所顾忌。大姐和大姐夫来回上菜,劝酒。大姐久违了的“哈哈”又响起来,在阳光下格外清脆响亮。
聚餐之后,又给了亲人们一个意外——邀约大家晚上进城去我家。亲人们兴奋了。来不及收拾停当,小车队就出发了,穿越多年的田园,行驶在平坦的马路,第一次在新年里,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新年阳光,朝我们住的小城出发。
天色尚早,阳光依然明朗,从餐厅的窗口,从客厅前阳台上的落地式窗口,温情脉脉,似乎还带着笑,静静地注视着我们。
大人们在餐厅,一大桌;孩子们在客厅,也是一大桌。桌上摆的,炖土鸡,炖猪肚,水煮鱼,红椒炒牛肉,冬笋炒腊肉,啤酒鸭,基围虾,清炒红菜苔,粉丝青白菜,米酒,白酒,红酒,甜酒……我陪男人们喝男人喝的酒,妻子陪女人们喝女人喝的酒。可惜儿子过年没回家,要不,有儿子在,必定更热闹,也更快乐。
酒足饭饱,我说:我们家族建个群吧。亲人们都很高兴。很快,家族群建起来了。新建群,又是新年,首次聚会,喜上加喜,来一场红包雨!远在广州的儿子,喜滋滋进群发红包,抢红包,一起分享这来自我们家族“快乐大本营”的快乐。
华灯初上,亲人们的小车队,又从城里向着乡下出发。从此以后,我们的亲情,就在城里乡下之间往来,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有了这个群,我们家族二十多口人,有了一个“新家”,看不见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城里乡下,男女老少,有事没事,进群聊天,视频,语音,方便得很,有趣得很。
我们这个家族群,与微信江湖的任何群不同,非亲人不得入,一入群不退群,群在,亲情在;亲情在,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