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9月02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一位老教师的安居乐业梦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双峰 成兴中

  现在的年轻人成家,住房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当初成家时却根本没有栖身之所。幸好有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我家才逐渐走向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解放初期,我从老家湘乡跟随在双峰当老师的姐姐来到双峰念书,高中毕业后,我也当了一名农村中学民办教师。1969年在当地插队落户,并结婚成家。当时我月薪微薄,唯一家当只有被、帐、席“三大件”。那时,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妻在村里天天出工,年终充其量只能分回几十元钱和人均不过150公斤的口粮。温饱都没解决,哪里顾得上建新房?只好借用邻居一间墙壁倾斜又裂缝的土砖危房住下来。5年后,我的两个孩子相继问世。这本来是一件喜事,但为生活带来的更多的却是麻烦:盛夏,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浑身冒汗;严冬,一床被子盖不住四个人,如躺冰窖。平时还时常担心危房会倒下来,特别是遇暴风雨来袭时,只要有丁点儿响动,都会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合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日子慢慢好过起来。我家耕种的两亩多责任田一年能产稻谷1200公斤,人平400公斤;每年还养几头猪,从此半饥半饱的生活画上了句号。此外,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师由“臭老九”变成“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我也转了正,入了党,进了学校领导班子,工资大幅度提高。

  收入增长了,家庭经济开始略有节余。两年后,我家准备建新房。在一个暑假里,一家人冒高温、战酷暑,夜以继日地苦干。我和念小学的孩子扮红砖,妻子做煤饼,烧了一窑两万多块的红砖。建房时,亲朋好友主动助工,不计报酬;好些家长学雷锋,做好事,捐赠窗子和杉木;村委会尊师重教,免费供应所需椽皮。历时十天,一栋三大间红、土砖平房便落成了。尽管房屋并不豪华,数量也略显紧张,但总算告别了挨热受冻、担惊受怕的日子,居有其所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家状况更好了。我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伍千元,老伴入了社保,每月也能领取1000多元。儿子、女儿和孙女立志接过我手中的教鞭,上师范、进师专,先后走上了中小学讲台。2009年,我家拆掉平房,耗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洋楼”,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80平方米。地面是五彩水磨石,屋顶是深红琉璃瓦,门窗是优质铝合金……室外瓷板洁白,亮丽规范;室内宽敞明亮,装修一新。儿子、女儿和孙女均购置了新房和小车。如今我家吃的是天天如过年:喝的是自来水,睡的是席梦思,看的是大型液晶彩电,用的是洗衣机、冰箱、抽油烟机、净水器、太阳能及空调……记得喜迁新居那天,我激动不已,挥毫疾书 幅对联“党引春风拓富路,民沾雨露建华堂”贴在大门上。

  40多年弹指一挥间。我家住房从无到有, 由平房变楼房。我年届八秩从教40余春秋,我家代代相传成为教师世家,桃李满天下,令人欣慰。这些变化,是我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奔小康的一个缩影;这些变化,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我坚信,全国人民继续按照党所指引的方向走下去,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甜美。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