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硬朗的身板,一张黑红的脸庞。9月2日,烈日高照,双峰县石牛乡常汉村72岁的李发茂老人正在稻田里察看虫情,偶尔拔掉几兜稗子。“感谢双峰供电公司领导,前几天和我签订协议,预购29700元大米。”老人走上田埂,精神十足。要不是满脸胡茬,看不出他已72岁高龄。
“我父亲说过,农民要以耕田为本。我虽然是五保户(特困户),但不想只靠政府。我曾经干过篾工活,现在一心一意种植水稻。”令人不可置信的是,李老年事已高,并且是孤身一人,但他却耕种了300多亩水田,成为附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据村党总支书记李旭日介绍,李老是耕田的老把式,做事勤快,霸得蛮。2012年,村里推广集中育秧,想招募育秧员,没人敢“揭榜”,结果是李老第一个“吃螃蟹”,与村里签订协议——负责培育全村早稻秧苗,需200多亩秧田。当年,李老头炮打响,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于是,他坚持育秧到现在,范围扩大到邻近的马鞍、九峰等村,秧田面积也扩大到300多亩。
说起育秧,李老津津乐道地介绍他自己总结的所谓“三起三落”的经验。他在2013年参加过市里的新型农民技术培训。虽然是年纪最大的学员,他却学得很认真,很珍惜这次机会,不懂就问,课堂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冷水浸泡、起水沥干,破胸后翻堆散热、淋温水……他育出的秧苗生长均匀,从不失败,用李老的话说,是“十拿九稳”。“秧好半年禾。耕田一定要把好育秧这一关。”李老深有感慨。
李老从不保留自己的技术,也带出几个“徒弟”。2014年,娄星区蛇形山镇胡某友用高温催芽失败。眼看200多亩水田无法插上秧苗,面临抛荒。他想到了李老,于是专程请教。李老帮他想办法及时补救,挽回损失。自此,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早、晚稻插秧季节,李老每天要请三四十人。他每年要付人工工资14万多元,付耕整机、收割机等其他工资10多万元。
对于田间管理,李老从不松懈。他时不时下田查看病虫情,自己心里有本“病虫情报”,什么时候要治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什么时候该放水或晒田,他都一清二楚,被人誉称为“土专家”。每年收获早、中、晚稻稻谷200多吨。
“我要感谢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他们非常关心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及时替我解忧,为我推销大米,帮我解决矛盾纠纷,为我完善水利、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在我病重时队长罗建和和村书记李旭日带领干部慰问我……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没有后顾之忧。”李老开心地说。
(谢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