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当年与阎维文(右)在晚会现场)
□ 曾热情
我在主持人队伍里应该是老资格了。从上世纪70年代担任报幕员、广播员开始,到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与栏目及大型活动主持人,算下来已经有40多年了。尤其是在近20年里,我跨越了主持生涯最辉煌的时期,先后为彭丽媛、费翔、蒋大为、阎维文、万山红、吕继宏、殷秀梅、何继光、腾格尔等多位著名歌唱家主持过节目;多次与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兵、张丹丹、王燕、刘梦娜等搭档主持大型活动与晚会。如今我虽已年过花甲,仍然活跃在主持舞台上,看来我这辈子与主持人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主持人这一说法。那时的舞台文艺演出串联节目的叫报幕员,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叫播音员。不管是报幕员还是播音员都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能改变固定的台词或稿件。而作为主持人则成为一场节目的“灵魂”,不能再照本宣科,而需要有较强的组织驾驭能力。
主持形式活泼多样,有报幕式、串场式、播报式、解说式、访谈式,还有外景现场主持人……这样的划分,主要在于主持人的思维方式。一类是背诵已经准备好的稿子,或眼看提示器说出,或稍加变动说出,或边动边说;另一类则是在准备好思路的基础上即兴组织语言。前一种情况比较容易适应,后一种情况就要依靠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基础。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应具备形象好、口才好、有智慧、状态佳、涵养好等基本条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则要达到更高的标准:成熟稳重、品格高尚,有创造力、权威性。
说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因为主持人起着串联内容、控制场面、沟通观众、渲染气氛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主持的成败还取决于主持人的口才与临场应变能力,也就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主持人的临场应变很重要。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这里列举几次在我主持经历中临场应变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2003年9月30日,《费翔·星姐演唱会》在可容纳4000多人的娄底体育馆内演出,我被邀请担任节目主持人。我找了一位主持新秀做搭档。通常主办单位都会有串台词交给主持人,这一次没有,并且事先也没有告知,交给主持人的唯有一张手写的节目单。舞台搭在体育馆篮球场正中央,四周看台都是观众,没有舞台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是真正考验主持人驾驭场面的能力了。我沉下心来,积极应对,首先编了几句开场白,然后在节目进行当中,利用上下节目之间的空档,告诉我的主持搭档如何承上启下,我将说什么,她该怎么说,并且在上台主持时要照顾前后左右四周的观众,转着圈与观众说话。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节目,终于完成了这场有国际巨星费翔演出的空前绝后的主持。
还有一次在涟钢体育馆演出。那是1997年5月17日,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按节目单在连续演唱完5首歌之后,总导演要求我请他再加唱两首歌。那天天气比较热,我穿着衬衣,而阎维文穿着白色双排扣军装,几首歌下来他已大汗淋漓。我走上台去请他留步,示意请他再唱两首歌,他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显得特别难为情,因为他连伴奏音乐都没准备,我看得出他不愿意再演唱。遵照总导演的要求,我急中生智编了几句话对阎维文说:“阎老师,今天现场来了许多退伍军人观众,他们说听了您的歌,让他们精神振奋,好像又回到了部队,请求您再为他们唱两首歌。”阎维文听我这么说,看在军人的情份上,终于答应了在无伴奏的情况下,清唱了两首歌。这件事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怕,如果他当时拒绝,观众会认为他居高自傲,而我也会显得很尴尬难堪。
有一次在助残晚会上,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聋哑人端着捐款箱到4000多名观众中去捐款。而这个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其间没有节目表演的。总导演临时要求我和女主持人分别讲一个关于:“助残”的故事,不能讲其它内容的故事。我迅速整理了思路,用1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我们电视台一位记者采访的帮助残疾人的故事。我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说:“接下来,有请我的搭档主持杨建群(现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来为大家讲述另外一个助残的故事。”而此时杨建群在台下使劲摆手,说还没有准备好,要我继续讲。此刻我如果退场,舞台就会处于冷清状态。情急之下,我立马想到涟钢医院为救治一名被严重烧伤致残的病人而主动减免20万医药费的故事。由于平时的积累,临场应变显得顺畅自如。而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刻骨铭心。
我平生以播音、主持为业,与荧屏、舞台为伴,有自豪与荣光,有酸甜与苦辣,也有心得与感悟。晚年时光,我将继续手握话筒,放飞舞台,并将自己的经验与积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