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从恶臭难闻到环境宜人,从民风剽悍到文明示范,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它是如何“麻雀变凤凰”的呢?10多年前,位于雪峰山脚下的油溪桥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特困村,村里属于“三天不下雨就旱,下雨三天就涝”的石灰岩地质,老百姓全都靠天吃饭。“有女莫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在当地广为流传,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2007年,在广州经商的彭育晚回家探亲。这次他原本只是回老家来看看久别的亲人和朋友,没想到这一看,他的脚步便再没离开过这片生他养他却贫瘠的土地。
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介绍道,当时因为油溪桥村发展建设的需要,镇党委政府跟他取得了联系,并且给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面对农村工作当时他也很困惑很迷茫,但是他还是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的眷念和父老乡亲对他的期盼,来到了这个生于斯养于斯的地方。回乡担任支书后,彭育晚每天都会思考如何让村里的经济发展起来,如何让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2014年,油溪桥村建立起一套积分制管理制度,家家户户有了一个户主文明档案袋。为村里出力的,按照章程在档案袋里加分;违反村规民约的,按照章程扣分。好人好事、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等,都有相应的积分。村民按照积分多少享有集体经济收入分红、奖励。
十四年来,以彭育晚为“领头雁”的油溪桥村村支两委紧密团结村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勤俭节约的精神,将资源整合融入到全村发展的每一步当中,各项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村建立甲鱼养殖、稻田养鱼基地560亩,开发经果林2800余亩,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不到800元,到2020年的两万四千余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去年突破了200万元。
村民彭育科谈到如今村里的发展,竖起了大拇指:“村里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村里面的旅游现在也搞得很火热,产业也很兴旺。”走在油溪桥村内,看不到一场牌局,听不到一声鞭炮,踩不到一点垃圾。禁炮、家禽圈养、污水处理、爱护环境、禁用捕捞器等村规民约在全县开创了先河,形成了油溪桥村文明节俭的新乡风。全体村民实现了从懒散玩乐到积极创业,从铺张浪费到勤俭节约,从依赖等靠向自力更生的彻底转变。近年来,油溪桥村先后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的油溪桥村,全国各地前来取经学习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油溪桥村将自己多年来探索总结的经验做法进行分享,让更多农村地区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邹畅宁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