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9月30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沈昌文的“愚不可及”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游宇明

 

  2021年1月10日清晨,90高龄的沈昌文在睡梦中去世。消息传来,许多学人和出版人都在微博和朋友圈发文悼念。沈昌文是当代著名出版家和文化学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曾任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和《读书》主编,将当时一批最有人文理想和思想深度的人团结在《读书》麾下。他的著作不算多,仅有《阁楼人语》《八十溯往》《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散文随笔集,却深受读者欢迎。曾与沈昌文共事多年的《读书》前主编吴彬评价这位老朋友时说过如下一句话:沈昌文“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说起沈昌文的“愚”,确实有些故事。

  出版商大抵喜欢标榜自己的“文化情怀”,即使预感某部书推出之后非常畅销,在与作者、读者打交道时,也会极力淡化其中的商业追求。沈昌文不是这样,他开口闭口:“我是商人”,从不讳言自己做出版想赚钱。他设计的“《读者》服务日”专栏中起的笔名叫“金香”,与之对应的自然是“铜臭”。沈昌文不仅口里言钱,也懂得用赚来的钱改善大家的工作条件。他早早为《读书》编辑部添置了复印机、传真机,这是当时的人民出版社大楼里独一无二的现代设备,还买来电磁炉、咖啡壶煮咖啡招待大家。

  沈昌文从不自称知识分子,也毫不避讳自己银楼伙计的出身。他14岁从初中辍学,18岁考上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做事,最后还是没有将大学念完。换了别人,进入新体制,一般会先去弄个文凭,就算是速成的也行。沈昌文没走“寻常路”,他只在乎个人干事的能力。1951年,他进人民出版社做较对员,后来做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走上三联书店掌门人的位置,都保持了原来的学历“底色”。

  或许是特殊的经历所致,沈昌文用人也鲜明地体现了不看文凭看水平的风格。《读书》编辑最初四个人,除了主编沈昌文,其余三位都是女性,调来编辑部之前,她们一个是工农兵学员,一个是油漆工,一个是图书管理员。用当事人之一的赵丽雅的话说:“四个人,一半没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一半根本就是勉勉强强的中学毕业”。赵丽雅(扬之水)就是上面说的那个图书管理员。她中学毕业之后下过乡,回城后在王府井果品店做过售货员,开过卡车,卖过西瓜,后来进民间文艺研究会图书馆,博览群书,能写一手好文章,被沈昌文调进《读书》编辑部。然而正是这样一群没文凭却有文化、有视野的人,培育了《读书》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的前沿思考又轻松活泼的风格,造就了这份杂志相当一段时间的辉煌。

  认真一想,沈昌文的所谓“愚”,其实不是真愚,而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投机取巧,不趋时附势,集中精力抵达某种目标。

  一个人要选择沈昌文式的“愚”,非常不容易。其一,你必须有独特的眼光。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展开轨迹不是一眼可以望到底的,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所谓“成败一念之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去“愚”,先得将前景作个估算,而且必须估算得尽可能准确。其二,你应该有成事之才。一个人有眼光、能够看到趋势只是一个方面,前景估算正确了,能不能将想干的事情干好,使欣赏你的人有底气为你撑腰,让攻击你的人找不到借口,是另一回事。沈昌文恰恰在这两点上都是顶呱呱的,他的“愚”才成了一种风景。

  沈昌文“不可及”的“愚”本质上是一种大智。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