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虽然只是冷水江市铎山镇的一个小山村,但居住在这里的历代村民们眼界却不狭隘,在对待教育这个事上,几百年来都坚持了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代代的先人们,不论贫富,总是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送自己孩子读书识字。人们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这也是石湾在后来得以发展壮大、学风优良的一个根源。
据可考的村史表明,石湾里李姓始祖李如圣公,出身殷实人家,年轻时聪慧好学,曾到益阳、宝庆等地游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从他那一辈开始就伏膺儒教,崇尚学习,他的三儿子李绍锦就是太学生,所以这第三房的后人因此也对教育特别上心。
如圣公迁到石湾后,五房后人陆续开枝散叶,人口大增,这么多孩子需要读书,催生了很大的教育需求。于是如圣公孙子辈中,以李绍锦之子李必登为首的开明之士,觉得有必要在石湾兴建一所学堂,方便本村学子入学,培养后人。1848年,经李必登倡议,召集村中贤达一起商量,决定在崇正园以北、文昌阁南端建起一栋学堂,因必登公字崇岳,所以学堂建起后起名叫岳公书屋,这在石湾的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在那个年代十分难得。岳公书屋建好后,极大地方便了本村子弟就学。村中的富裕人家也在不断支持教育事业,有村中贤达李必聪妻邓太君,名医李凤姿、李泽田等都热情捐资办学,聘本村和附近有名望的先生执教。经过多年培育,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前清太学生就有李承兰、李承渥、李承墉、李先定、李先实、谢安康等二十多人。还有从岳公书屋考出去的优秀学子,比如考入湖北明德大学第一名的李叙蕾,考入省第二联合中学的李叙彝等。先辈们因读书改变了人生,过上了更好的日子,这也更加激励后辈们奋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石湾人更加努力的奋斗,只为培养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成为有出息的人。
岳公书屋一直办到了1952年,后来学校搬迁到了李泽田的新宅中,改称石湾小学,条件比原来更好了,能容纳的学生也更多,但那时还是只有初小部,上高小需要去铎山镇的新寺完小,不是很方便。1953年,经时任石湾乡乡长石湾人吴谋伴等人的努力,将渣渡完小搬迁到了石湾小学,石湾终于有了完全的小学,改名为石湾完小。1969年,石湾还办起了初中,石湾完小也改名为石湾中学,当时的石湾中学是铎山唯一的中学,一直到1985年搬到红色茶厂,十六年间,石湾在铎山的教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1977年,石湾学校在原旧址上拆除原房屋扩建,2007年和2014年又分别翻新了一下,石湾人对于这所历史悠久的老学校有着很深的感情,是石湾人共同的母校。
一代代地坚持送子读书,石湾人的子弟中也涌现了不少人才,建国初期就产生了李锡禧、吴智群、李传江等老一辈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石湾就考中了一名大学生,名字叫李红,此后每年石湾都不断地有大学生产生。一个只有1400多人的小山村,竟然输送了三四百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高端人才也不少,有考上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这样世界第二名校的;有考上清华北大和985、211名校的;有读研究生、博士生的,石湾村产生了博士8人,硕士生20多名,人数之多、比例之高、质量之好,在同类山村比起来堪称奇迹。这些大学生毕业后,经过多年发展,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越来越多,他们中间有大学教授、成功企业家、行业专家等等。这些优秀人才成了石湾发展的强劲动力,有的回馈家乡,继续鼓励教育事业,石湾人李军荣每年资助石湾小学5万元,支持本村教育事业。
石湾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到如今,石湾已经成了附近有名的学子之乡。能取得如此成就,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经济基础较好,有能力发展教育。石湾发现了煤炭资源,从1974年开始办煤矿,吸纳了村中大量劳动力在煤矿就业,男的下井,女的干装卸,家庭收入水平大大改善,使大部分村民家庭有能力供子女上学受教育,这也是石湾在上世纪90年代后至今涌现大量大学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石湾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祖祖辈辈都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对子孙的教育很重视。第三是石湾杰出学子的榜样作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传承。村民中只要出了有出息的读书人,基本上会影响周围一大批人,大家以其为榜样,竞相效仿。而本人读过书有出息的,对其后代子孙的教育更加重视,因而代有人才,发展成了书香门第,比较典型的有李凤姿家族、李泽田家族、吴谋仲家族和李叙吉家族,子孙中大学生和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真正地通过教育改变了家族命运。
石湾未来的教育事业还会继续发展,新一代石湾人基本上都走出去了,他们在外闯荡,眼界开阔,经济能力也比父辈们更强,对教育的重视毋庸置疑。我们相信,未来的石湾人整体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继续去创造石湾村教育事业的奇迹。(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