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0月28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稻花鱼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姜之虎

  家乡美了,家乡富了,山变青了,水变绿了!

  几个同事回乡省亲归来,都向我诉说着家乡的变化,令我也动了归乡之心。

  返乡前,我又向哥哥问了一下他们的实情。他说:“真是这样哎,满弟,你回来啰,回来呷稻花鱼啰!”

  呵,又到呷稻花鱼的时节了啊!

  稻花鱼是南方山地农民的一项专利,一种特产。顾名思义,就是放养在稻田里的新鲜活鱼。

  我的家乡距著名的旅游景区紫鹊界不远,是一根山脉,一道水系。青绿悠悠的邵水河流经我可爱的家乡,注入长江支流资江。小时候,一到春天的早晨,哥哥带我牵了牛去山边放牧。他则挑一担竹篾畚箕,手提一把长柄短齿的铁耙头,俗称狗屎耙头,在山脚河畔和田埂小道,捡拾牛和狗等动物拉在路旁的粪便用来做田间地头庄稼的肥料。捡拾途中,到了邵水河畔,就用长柄小铁耙头在河中青郁郁的丛丛绿草中转出一把又一把鱼妈妈产下卵的丝草。这卷好的丝草放进插好秧苗的水田里,鱼卵破壳而出即是成千上万的小鱼仔。它们活跃在禾苗茂盛的禾田里,它和禾苗在水田里争相成长,到禾苗长至半人高扬花吐穗时,鱼仔们也你追我赶地长成大鱼了,有鲫鱼、鲤鱼、麻粒婆鱼,还有泥鳅和小虾。鲤鱼大的像手板,小的也有二三两重嘞!

  我乘邻居老姜儿子的便车回家,一路想着小时候的事。一上午的车程很快就到了,车在村里整洁的村路一直开到了青龙坳我哥哥的家门口。我下了车,小姜司机又拉着他的父母翻山过坳回他们的老家去了。

  哥哥拉着他五岁玄孙乐乐的小手,站在三层楼新房前水泥铺就的禾场坪迎接我。侄儿们出外打工不在家,只有大孙儿航航在家照顾我的哥哥(他的爷爷)。稍坐一会,喝了一杯家乡清香可口的茅尖茶。我问哥哥:“航航呢?”“他在山下禾田里放水抓鱼,中午呷稻花鱼嘞!”哥哥边说边起身,又说,“我陪你去看看。”

  “你慢点走!”我嘱咐他。

  他已89岁高龄了,在这曲曲折折田坎小路上走得竟这么快,边走边说:“我晓得,没事的!”

  难怪,山村人说:“新时代了,人快活了,身体健了,人长寿了!”

  我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隔好几丘田,一个晒得黝黑的壮汉对着我喊:“满爷爷,快来看稻花鱼!”

  这就是孙儿航航。只见他脚穿高筒黑胶鞋,手持装好丝网罩的捞兜,在接稻田水中流出的欢蹦活跳的各色小鱼。他顺手在捞兜抓出巴掌大一条鲤鱼说:“这怕有半斤多重哟!”说罢,连带捞兜的鱼一起倒入田埂上那个木头水桶里。我近前一看,桶内全是闪着耀眼鱼鳞银光的鱼,我问:“这应该有两三斤了吧!”

  航航亮着笑脸,自信地说:“差不多!”说着就提了桶回家,在路上,我问:“你没出去打工,习惯这山村生活啊!”

  “习惯了!”他态度坚定地回答。

  “习惯了。”我哥哥也接上说:“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年,我们这里也变了大样,山、河有人管了,河有河长负责制,禁鱼制度蛮严、蛮好!在严管严罚下,过去的炸鱼,电网灭绝性打鱼的现象根除了。你看,邵水河又有鱼了,山青水绿,这些鱼都是航航用小耙头在邵水河里丝草上弄来的鱼种,稻田又养鱼了!”

  我很奇怪,近九十高龄的老人还懂得这么多。航航告诉我,他每天都陪爷爷看中央和省市新闻,山里人和城里人一样,都关心这个新时代,热爱新生活!

  边走边说,我似乎已闻到了远处邻居家飘来的稻花鱼的香味了。哥哥领着航航、乐乐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听着他们对这山村家乡的赞美声,心中甜滋滋的。

  啊,稻花鱼,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