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16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星燎村棕编 一门即将消失的手艺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当我读到古人苏东坡的这首词时,我就想起了外婆村里的棕匠们。

  外婆家的村庄,位于新化县孟公镇星燎村。从我记事起,星燎村的男人们,大都有一手好手艺,那就是棕匠,也包括我的二舅和满舅。至于是谁把棕匠技术带到了星燎村,舅舅告诉我,那是在解放前,村里就有了棕匠这一门手艺。

  有句乡间谚语是这么讲的:千棕万桐,永世不穷;家有千棵棕,子孙不受穷。三竹坳的棕匠,在我们方围1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也是吸引外地女人嫁来星燎村的一块“磁铁”。

  我的初中生涯,是在外婆那边的太阳中学度过的。我不但见证了棕匠们曾经的“辉煌”,也差点进入了棕匠的行列。棕匠不像其他吃百家饭的手艺那样,农忙季节时很少外出做活计,只有闲空时才奔波在外,平时一般都在自己的家里,编制好各种棕制品,挑在肩膀上沿村叫卖。

  自从我在外婆那边就读以后,满舅给我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每天早上要完成两根棕绳任务的编制。编棕绳,就是把一块橡胶皮缠在膝盖上,随后抽两至三根小棕丝,用右手在膝盖上进行推揉,绳子要紧细兼得。舅舅下达的任务,我是雷打不动完成。于是,我对整个棕匠手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来,由于对梅山武术的痴情,我就放弃了令人羡慕的棕匠活。

  编织蓑衣非常繁琐讲究,需要多道工序,历经好几天才能编织成一件成品,每件至少要用去10斤棕片。具体的工艺流程就不是我这个外行所能说清道明的了,但我知道的是,织成的蓑衣穿在身上,任凭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

  以前听舅舅说:编织蓑衣要做到三心:即细心、耐心、用心。不同的棕匠编织的蓑衣就不一样,这其中关键的区别就是手艺的不同。有的棕匠编织的蓑衣挂肩,穿着不舒服,而且不耐用,而舅舅编织的蓑衣却很是合体,舒适,耐用的。

  棕匠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一门很吃香的活,也是星燎村人对外炫耀的资本。据当地人讲,星燎村的棕匠师们,一年当中也要去外面干上两三个月左右的活,足迹遍布怀化、益阳和娄底三市的部分乡村。他们出去时,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丈夫带老婆,哥哥带弟弟,有时也是师傅们独自一人。他们在外编制的活儿以蓑衣和棕毯为主,因为在那个年代,蓑衣与棕毯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自然很受村民的青睐。

  在星燎村的向家院组,我采访了一位棕匠人,他叫向献乔,今年70岁,老人从18岁就接触棕匠活计,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并一直在坚守。老人18岁时拜院落里一位老棕匠为师,因有一门好技术,老人在当地做棕匠时,赢得了一伍姓女子的芳心,23岁时抱得美人归,结为伉俪。结婚后的夫妻俩夫唱妇随,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外出从事棕匠活。老人告诉我,棕匠师的工具很简单,那就是弯针、耙子、油筒、叉子、剪刀和一块橡胶皮,一件蓑衣和棕毯,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老人还告诉我,虽然棕匠行业赚不到什么钱,但为了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只要身体好,就会一直做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逐步在人们的生活里消失了,永久地被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偶尔从记忆里拿出来逐个品味时,会觉得就像一壶陈年老酒回味无穷……

  如今散布在乡间的棕匠大多改行了,那些天然环保的棕制品叶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只留下依稀记忆在岁月深处,成为了我们日后温馨的回忆。(彭剑峰)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