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志理
作为一名诗歌写作者,近年来,我着力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感应时代精神的流变,专注于新自然诗的创作。在《诗刊》《华夏诗歌》《当代诗人》等文学刊物推出重头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并被《诗刊》《中国诗歌网》等译成英文进行推介。组诗《秋天的边界》《两片叶子》《云朵翻身》等广受好评。2021年9月《诗刊》“青春回眸”专号推出廖志理专辑,得到了诗歌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专家们认为:廖志理的新自然诗质朴而又深沉,优美而又辽阔,在山水物象与个体日常的幽微体验中探究自然与存在的奥秘,映射生活与时代的镜象,追寻生命的来处与归途。向古典的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复归,氤氲朴素独到、清新传神的禅意气息,营建人类精神的诗意栖居之所,这正是廖志理新自然诗歌的美学特质。新自然诗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臻于大道的理念,顺应了当前渴望自然和谐的整体文化趋向,切中了时代精神的命门,并从意象谱系、观物视角、诗义结构和终极价值等角度多向掘进,拓展了新世纪诗歌创作的言说空间。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肩负着振奋民族精神、开创文学辉煌的历史使命。12月14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收获很大,进一步坚定和明确了自己坚持新自然诗创作,体现、呼应、张扬时代精神的信心、路径和目标。
一是进一步坚定了诗歌创作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文艺战线所取得的成就,对文艺工作者给予了高度的信赖和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寄语,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倍受鼓舞,倍感自豪,倍感振奋,从内心激发起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的信心与豪情。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遵循。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诗歌创作的翅膀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升腾,可以在更为高远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三是进一步树立了诗歌创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每一个作家都会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目标。什么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这正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名优秀的诗人应当毕生探索矢志追求的目标。
信心进一步的激发,路径、目标进一步的明确,让我认识到新自然诗的创作应当更自觉地助力与推动时代的发展,应当更加自觉地去助力与承担三个重建的使命,即新自然诗应当以追求自然生态、人文精神、审美信仰的重建为使命,倡导与推动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生,实现人诗意的栖居。重建或者恢复自然生态,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新自然诗写作倡导“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升华自然”,就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与自然融合的积极力量。重建人文精神则需通过梳理中国诗词乃至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力求以更博大的胸怀看待自然和世界,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中汲取营养,从大自然中获得熏陶与启迪,重建民族的文化人格与精神气象。重建审美信仰涉及诗歌本土性、诗歌伦理、国民性批判等前沿话题,对现代诗歌价值取向进行精神、思想和艺术分析。它不是乡愿式的“和稀泥”,而是以有原则、有立场、有自己主体性和超越性的文本建树,构成崇高、自然、唯美的艺术追求,形成鲜明独特的东方意韵与和谐宽广的美学范式。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的诗歌创作者,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扎根人民,立足现实,精益求精,努力创作出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崇高使命的精品力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