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1月28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故乡的小路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刘国荣

  离开故乡已经45年,昔日故乡的小路也早已在5年前变成硬化公路,但儿时、青少年时乃至在外工作回家时,行走在故乡这条小路上的许多往事,却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使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弯弯曲曲的故乡小路,沿着河流、小溪、山岭盘旋而上,从地形图上看宛如一条腾空而起的彩带。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还在外省的地质队工作,因那时通讯不畅,父亲没有告知我们回家过年的具体行程。每到过年的日子,母亲只好坐在窗前,一边纳鞋底,一边静静地守望着故乡的那条小路,望眼欲穿的是盼望父亲的身影早点出现在那条小路上,早点回家过年。曾记得多少次,当父亲肩挑两个旅行袋的身影出现在小路的尽头,母亲却大声喊着要我去接父亲,母亲那兴奋的心情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味。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父母亲去了遥远的石油地质队工作。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因单位要大战“开门红”,将我们这些还没有成家的年轻人,全部留在队上过年。我生怕母亲守望着故乡那条小路,更由于思家心切,我在队上放假后的腊月二十八日晚,冒着蒙蒙细雨,高一脚低一脚地爬上了一辆开往家乡的棚车。经过火车、汽车两天两夜的颠簸,总算在大年三十的下午抱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据弟妹们说,母亲在盼望我回家的日子里,天天守望着屋对面回家的那条小路,小路上每出现一个身影,她都要翘守相望。那天,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故乡的那条小路上时,母亲一边激动地用衣襟擦拭着眼角流出来的泪水,一边重重复复地说,我的儿子终于回来了,回来了。

  我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情,母亲自怀上我后,父亲就在外地求学,直到我好几岁了,也没有见过父亲。其实,母亲和父亲结婚后,因父亲家里非常贫穷,穷得连一个栖身的婚房都没有,仅只在父亲家住了一个晚上,就哭着跑回了娘家,一住就是10多年。好在父亲争气,尽管他初中还未毕业,后来竟然考上了一个国内很知名的中等专业学校,吃上了国家粮,当上了让人羡慕的技术干部。那时,在我的故乡方圆十几里内,父亲也算是一个名人了。父亲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外省工作,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五兄妹拉扯大。我家因父亲不在家,一直缺少劳动力,吃的是“四属户”口粮,母亲也因此尝尽了无劳动力的苦头。高中毕业后,我曾经发誓要陪伴好母亲,在家里扎扎实实当好一个农民,多在母亲面前尽孝。因此,在当农民的那个三年里,我非常安心,天天出集体工,耕种自留地,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活。但最终还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男子汉四海为家的理念影响了我,使我最终还是离开了故乡那条小路,离开了父母,走上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旅途。

  记得离开家的那天,我挑着简单的行李,父母亲一直把我送到了汽车站。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我的脚像灌了铅一样,非常沉重,不知是心里舍不得离开那条小路,还是在那条小路上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我心里也说不清。我只记得从孩提时代起,母亲多少次上街,我就跟在身后,想通过这条小路去看大马路,看外面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但真的梦想实现了,要离开故乡,心里却又非常留恋,留恋这条从童年就开始走过的10多年故乡小路。

  从省道到故乡的小路,其实也只不过4.5公里,但却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每次我离开家时,我总是不要母亲送,母亲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小路的那一头,猛一回头,却发现母亲还跟在身后。后来我结了婚,成了家,妻子每次和我走在这条故乡的小路上,多少总是还会埋怨我这个山里小伙,但更多的是鼓励我有朝一日带头把故乡这条小路修成大路,修成硬化路,解决故乡人们世世代代“出行难”的问题。

  五年前,我把自已10多年来积攒的稿费全部作为捐款,献给了故乡小路的修、扩和硬化。在我的带动下,故乡的小路终于变成了硬化公路。通车典礼的那天,我这个离开了故乡小路四十年的游子,代表在外工作的嘉宾走上主席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故乡的硬化公路是发财致富之路;是阳光健康之路;更是一条幸福之路。一方出水养一方人,是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并给了我写作的灵感和智慧,使我自幼爱上了写作,才有了稿费这笔工资之外的收入作为修路捐款。故乡的人们为了记住这些捐款者,在路旁的显要位置上修起了功德碑,我的名字自然写在了第一行的第一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望着这条硬化后的盘山公路,想着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这个年已花甲、两鬓斑白的老翁,心里像吃了蜜一样地甜……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