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也称遗尿,两者并无区别。遗尿症一般来说是指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自觉的漏尿现象,至少每周2次并持续3个月或以上。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尿床自幼持续存在的遗尿症,不尿床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出现尿床而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占70-80%。继发性遗尿症,是指曾有过至少6个月的无尿床时间,而后面再次发生的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常常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疾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阻碍)等疾病,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出现遗尿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有以下几个因素:
1、家族遗传。30%遗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遗尿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曾有过遗尿病,也就是说如果爸妈均有遗尿病史,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遗尿。所以,尿床也可能是随父母。
2、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是用来储存尿液的器官,当膀胱里面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就会有尿意。膀胱容量减少,储存尿液量减少,夜间不及时排尿就容易溢出,发生尿床。
3、睡眠过深。根据不少父母反映,遗尿患儿夜间睡眠很深沉、不易叫醒,即使叫起床之后还是迷迷糊糊。所以尿床可能是由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排尿。
4、精神刺激。婴幼儿时期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地震、洪水、火灾、车祸等意外灾害造成亲人伤亡;父母离婚,造成家庭破裂;孩子与母亲长期分离,又没有其他成人给予感情上的补偿与生活上的照顾等。对黑夜恐惧或受到惊吓,也可导致孩子遗尿。
5、不良习惯。婴幼儿时期使用尿布时间过长,或者晚上常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这样会使孩子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6、压力太大。上小学的儿童出现尿床则多与学习压力有关。入学后他们很不习惯,加上学习压力大而开始出现尿床。还有的小孩上小学之前虽然也有尿床,但不频繁,上小学之后遗尿次数明显增加。
7、自卑心理。很多遗尿的孩子有孤僻、忧郁、自卑之类性格,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尿床后打骂孩子,容易使他们产生羞愧感和负罪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的孩子,每天晚上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这样反而更容易尿床。
8、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下尿路梗阻、尿路先天畸形、糖尿病、尿崩症、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有的是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阻碍。另外,尿中钙的浓度高也会引起孩子尿床。
孩子尿床首先要除外器质性病变。及时就医,寻找遗尿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一般来说,医生仔细询问遗尿情况后,会相应做一些验血、验尿、B超以及X线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尿常规、尿渗透压、骶尾部的X线等,必要时可能还会做头颅磁共振检查。
对于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遗传因素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原发性遗尿症,要加强生活管理,根据患儿遗尿症的轻重进行干预。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清淡饮食,晚餐尤其是睡前1小时不吃含水份多的食物,包括汤水、水果、饮料、奶,并养成睡前把尿液排净的习惯。生活要规律,保持睡前轻松、愉悦的心情,早睡早起,午休等白天睡眠不可缺少,保证每日充足睡眠,以免过于疲劳睡眠太深沉,导致有尿意不容易醒来。此外,还应注意尿道口清洁,避免尿路感染。
2、排尿训练。白天活动时间多饮水,尽量训练憋尿,促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训练患儿在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中断排尿,提高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3、鼓励性治疗。做1个月的排尿记录,家长与患儿一起记录每日排尿情况,没有发生尿床时画一个红色五角星,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发生遗尿则画黑色三角形,与患儿一起分析引起遗尿的可能原因,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尽量减少或消除患儿发生遗尿后的羞愧心理。对发生遗尿的孩子不能讽刺责骂,否则会加重病情。
4、警铃疗法。父母可以在经常遗尿的时间将熟睡的孩子唤醒,使其习惯于主动排尿,可以用感应器报警或闹钟协助训练,通常8-10周起效。谨慎使用警铃疗法,能不用的尽量不用。
5、对于与精神因素有关的遗尿应做好安抚工作。如果孩子的遗尿与学习压力大或精神刺激有关,应尽量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原因,安抚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
6、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生活管理效果不佳,要及时就医,给予药物治疗。(肖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