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2月24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永远消逝的梆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邱清疆

  七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沉闷的阵阵梆声,打破了资水边我家乡天子村的寂静,也敲痛了村民的心!过了半个时辰,爱做善事的族长彩堂爷爷发话了:“孤老轿来到我们邱家院子,人家远道而来,我们对待他要像自己的父老兄弟一样,让他在院子‘打驻’一个多月,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每户供他一天饭……”喊话后,他按房屋排列的顺序,依次安排了43天的饭食供主,并张贴在村校的招贴栏里。

  第四天是我家供饭的日子,六十多岁的奶奶提前起床,翻箱倒柜忙乎开来,匆匆用餐之后,叫来我和弟弟,安排工夫,立即出发。奶奶颤巍巍地移动她的三寸金莲,双手抱着半新半旧的长衫、棉袍和棉裤向村口挪去。

  我挑一头是稻草,一头是棉被的担子,弟弟提着盛饭菜的竹篮和一铜壶热茶,真可谓“箪食壶浆”助孤老。7岁的我从未挑过担子,扁担压在肩上像针扎一样疼,一忽儿把扁担转向左肩,一忽儿转向右肩,没走几步,左右肩都受不了了,扁担像跷跷板,一会儿棉被掉在地上,一会儿稻草捆掉在地上,很不平衡。没法,只好耸肩缩头,把扁担横压在脖子上,腾出左右手压在扁担上,像一只受伤的老鹰,张开翅膀,踉踉跄跄向前挪。对奶奶的举动,我不理解:“孤老的家人都抛弃了他,而您于他非亲非故,去给人家摊什么床铺,真是寒岁婆婆操腊心!”我实在忍不住就吼着:“奶奶,您这是为什么?”

  奶奶是大家闺秀出身,读过私塾,信佛,会记账,喜纺织,善女红,是宽厚仁慈的贤妻良母。听到吼声,她停下脚步,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说:“什么‘仁呀仁’的我不懂!”“仁者,爱人。就是我们要关爱受苦受难的人。”

  行至孤老轿旁,见此轿,其实是张简陋的木床,床脚只有五六寸高,床的三面装有木壁,轿顶成人字形,用薄木板当瓦盖顶,轿顶长于床身,两头都出了檐,轿两边各装一根轿杠,轿的一端留了个出口,挂了一块黑布当门帘,远数看俨然是一副黑不溜秋的棺材。

  奶奶掀开门帘,只见里面蜷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此人蓬头垢脸,瘦骨嶙峋,衣着褴褛,轿内臭气冲天。

  奶奶说明来意,叫他出来,他用枯瘦的四肢支撑着消瘦的身躯,像拱背虫(尺蠖)一伸一屈慢慢下了轿。此时,资水哗哗东流,水面雾气蒸腾,广阔的田野白霜覆盖,冷风飕飕,老人冻得浑身瑟瑟地抖,却跪地要磕头,奶奶忙制止。他语无伦次地说:“您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您一家人兴财旺,富贵双全……”

  从奶奶与孤老的谈话中得知,他家在邵阳九公桥,一直被往西南方向送,一自然村供完饭,四个村民当轿夫,送至另一邻村的村口。他不知走了多远,只知道在外面过了四个年,现在来到武冈县紫阳乡的泥斛邱家。

  见此惨景,我内心滴血,泪水满眶。心想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亲人的无奈,将他送至异乡,一年又一年见不到亲人,若有伤风感冒,谁为他诊病抓药煎药喂药汤呢?若瘫痪在床,行动不得,谁为他洗衣擦身呢?若不能敲梆乞食,岂不活活饿死?

  想到此处,我问奶奶:“他若客死他乡,谁来安葬他呢?”奶奶先骂我爱盘根究底,讨嫌!我再三追问,她哽咽着,泪流满面地说,五年前,有一孤老在村口离世,好心的村民用干净的衣服装殓他,用草席裹着,抬到乱葬岗埋了,他的坟墓坐西朝东南,让他永远望着故乡。至于孤老轿,村民抬到资水边的沙洲上,点上一把火烧了

  我深深理解奶奶的良苦用心和仁爱之举,顿时浑身都是劲,和弟弟扶孤老坐在轿旁的石墩上,我用铜壶里的茶,洗干净他那脏兮兮的土碗,将香甜可口的米饭和腊肉油炸豆腐盛入碗里,再把铜壶里的茶装进他的竹茶筒里。再将他那烂布筋缠着的几团黑棉絮的所谓被子,及滚得像猪窝的稻草搬开,在爬得油光闪亮的床板上铺上厚厚的稻草,垫上棉垫,盖上铺盖。待他吃饱后千恩万谢之时,奶奶要我和弟弟分别站在老人左右两边,扶他靠着轿站稳。奶奶一反往日温文尔雅之常态,满脸泪水,满脸尴尬,脱掉他身上的烂布筋,帮孤老穿上亲手纺织亲手裁缝的爷爷穿过的长裤、棉袍、棉裤,扶他进了轿,给他一个温暖的冬天!

  旧社会,孤老轿每隔三五年来村一次,来时总在村口传来阵阵凄惨的梆声,诉说着同一个苦难的故事。解放后,我四处求学,迈开双脚去了隆回、洞口、武冈、邵阳,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新化任教,七十多年未见孤老轿,孤老轿悄然消失了,凄惨的梆声永远消失了。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见证啊!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