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民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一转眼,又快到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清明节了。
每年的清明节,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去给爷爷奶奶扫墓,并给我们讲述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奶奶“多读书,走正道,乐于助人”的家教对父亲一生的影响永远让他无法忘怀。
父亲是遗腹子,爷爷在他出生18天前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把他抚养长大,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在他初中毕业时,奶奶因为心口疼,当时的就医条件有限,没有及时送到正规医院治疗,只是由一个庸医打了一针,因此撒手人寰。奶奶临去世前,还在山上挖红薯,她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父亲,叮嘱他要发狠读书,走正道。奶奶1905年出生,1956年9月去世,走完了她51岁的人生,带着对四个儿女的牵挂,尤其最放心不下的是未成年的父亲。父亲在奶奶“多读书,走正道,乐于助人”的家教下,化悲痛为力量,于1957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邵东一中。
有两件奶奶鼓励支持他努力读书的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他的学校离家近,只隔了一座桥就到了。每到下雪或者下雨的恶劣天气,奶奶总是亲自背着他去读书,他放学以后,奶奶又在学校门口接他,把他背回家。另一件就是他回家以后,奶奶为了给他提供一个更好更安静的学习环境,总是让他到二楼学习,冬天天气冷,就请木匠做了一个小板凳大小的火盆,火盆里的架子上放着一个坛子,坛子里又放着炭火,这样他读书就不会太冷。他在奶奶去世以后第二年考上邵东一中以后,因为父母双亡,交不起学费而愁肠百结,是村里的工作组给他到学校申请了困难补助,才使他修完学业。在学校里,他时刻不忘奶奶的家教,时刻不忘共产党的恩情,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每年都评上了奖学金,还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初中毕业以后,他就去广州参军了,转业以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去年建党一百周年,他获授“光荣在党五十年”荣誉勋章。
父亲常常回忆起他刚出生时,奶奶背着他去踩水车的情景。奶奶踩水车时是不能随时停的,要不然水就浇不到田里。而他有时肚子饿了,奶奶就不能及时喂奶。所以他经常饿得哇哇大哭,眼泪鼻涕都被他吃到肚子里去了,他儿时的鼻炎就是那时得的。他七八岁时,被奶奶送到娘家照看。当时他的三个表哥也在外婆家里。所有的孩子里,只有父亲最聪明,他能说出每个舅舅姨妈和邻居的名字,而其他孩子一问三不知。所以太外婆院子里的人都喜欢他。太外婆家里是靠打铁谋生的。他们家里每天中午吃饭前,都要吃茶点,就是把八仙桌摆好,上面摆着卤猪耳朵、卤猪舌头、卤猪尾巴、猪血丸子和酒之类的食品,喝了酒以后,打铁才有力气。
还有一件奶奶乐于助人不计回报的往事,让父亲无法忘怀。解放前,有一年春天,村子里来了个来历不明的姑娘。这姑娘有个缺陷,就是没有头发。在解放前,群众普遍没有文化和不懂科技医药知识的情况下,是个恐怖的事情。村子里没有其他人敢收留她,奶奶心地善良,同情这个单身姑娘的不幸,收留了她。家里又多了一张口吃穿住行,生活压力更大了,奶奶也没在意。那时,奶奶跟着娘家打铁的父亲学了一些治跌打损伤的独特技艺,也懂得一点医术,一边帮姑娘调理身体,一边帮她治病。治病的主打药是茶树油、茶花蜜和茶枯。慢慢地,姑娘身体好了,半年以后,姑娘的头发长了出来。过了一年,姑娘满头秀发。村子里的人这才发觉姑娘原来是如此楚楚动人。奶奶想把姑娘当儿媳,奶奶的大儿子情窦初开也许有这个意思。那时候,年轻人表达爱是很委婉、含蓄,不直白的。但是,还没等奶奶开口,姑娘却在第二年秋天的一个清早不辞而别。奶奶也没有怨言,就给伯父在外村找了个媳妇。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快到了,在父亲的故事里,奶奶如此自立自强,可惜我却从来没有见过奶奶的面。但是奶奶的“多读书,走正道,乐于助人”的家教永远激励影响着我们奋发向上,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