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6月09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方言 听得见的乡愁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晓容

  走遍千山万水,就会发现,离故乡越远,越有一样东西会让人感到亲切,那便是方言(家乡土话);人年纪越大,有一种呼唤让你最温柔,那是母亲给的乳名。方言土话,这与生俱来的文化符号,是故乡大地给我们的有声标签,是解读你我来处的唯一密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方言土话慢慢告诉你一切。

  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因历史沿革、地理区位、人口迁徙、姓族等原因,使得娄底方言土话变得错综复杂。同一区域或村落,山南山北、河东河西存在差别,如涟源南部的三甲和北部的桥头河,语音语调差别较大,甚至相互听不懂;不同的地区差别更大,如涟源、新化、双峰三地方言存在明显差别,语音、声调、声母、韵母各有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娄底的历史有关。娄底曾为梅山地区,主体民族为苗瑶,在与朝廷的不断对抗中,版图越来越小,“苗瑶死徙殆尽”。到1072年纳入大宋版图时,将梅山设为新化、安化二县。当时的新化县包括现在的新化、冷江,安化县包含了现在的安化县和涟源市蓝田、桥头河、古塘、安平、龙塘、湄江、七星、伏口等地。为了稳固统治,朝廷采取了怀柔政策,从外迁入大量汉人。汉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他们的方言土话。按民俗学观点来看,一个地区方言同一率高,说明迁入人口越多且占据主导地位,而本地人口少且本地话被慢慢吸收同化;相反,一个地区方言差别大的,说明迁入人口相对少且外来方言处于劣势,本地话也就占主导地位得以传下来。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涟源、双峰的方言比新化、冷水江更土,是因为这里的土著先民更多且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化冷江则基本上以外迁人口为多。方言土话,不管它好不好听,是记录人口迁徙的活化石。

  我们常说入乡随俗,这个“俗”,我认为首先是方言土话。来到一个地方,如果你听不懂这里的土话就如同聋子,说不了这里的土话则如同哑巴。你不懂话,这世界对你来说如同隔着山。同理,你在一个地方住得再久,不会说当地方言,仍会被看做是外乡人;反之,只要你会说当地话,就会有人把你当做自己人。

  上世纪50年代,涟钢的自备小火车穿过我们那里,之后,煤炭45处也搬来了,一时间来了很多北方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北方话。家乡人把我们土话以外的话叫“拐拉话”,要找某个人或描述某人,不说名字,只说是“讲拐拉话的那个人”。我也第一次知道这世界还有人说着和我们不同的话,买个小菜拉个家常用手比划。出了把“六毛”当成“流氓”、把“皮箍”当成“屁股”的笑话。后来相互学习才渐渐适应。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从一落地我们听到的第一声呼喊是家乡对新生儿特有的贱称“叫花子”“叫化婆”。慢慢地,方言土话里有母亲唱的童谣,父亲讲的白话,有“狗妹几”、“猫伢几”等伙伴;有“花屋里”“正屋里”“油麦园”等放牛玩耍的地方;有捉摸子、打石子、跳绳、赶洞等游戏;有“憨荞粑”“辣燋粑”等美食;有年年开着荷花的八眼之塘和读书的享堂;有鸡牛羊狗模仿我们土话而发出的叫声喊声;更有一直没变模样的山川田野、小草小花。童年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都在方言土话里,亲情乡情都在方言里,父母也活在方言里。多少回梦里,和父母在老家的小屋各做各的事,偶尔说句话,醒来热泪双流。

  乡音里还有许多刻骨铭心的回忆,生产队时代扯猪草、杀牛草、扯鱼草,走遍了家乡的山山岭岭,播种、插秧、踩田、双抢、扮禾、插田、添红薯、翻红薯藤、挖红薯、点麦、扮麦等生产劳动无休无止,用娘的话说,只有莫变个人,变了个人就难。田土承包到户后终于吃上了白米饭,父亲带着我们开荒,砌土磡、担冻土,年年丰收。在方言里吃上了饱饭,做着许多美好的梦,张望着外面的世界。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最难忘的是过年。打过年豆腐、杀年猪、干塘、办新衣,又忙又高兴。到正月初一村里的小伙伴约到一起,背着干净的空书包,挨家挨户拜年,推开门喊一声:?菖?菖伯(婶)给你们拜年啊!大人就会每人散一粒纸包糖或一杯英米子,还有的散打瓜皮,装完以后我们边走边说:烦了啊。就高兴的走了。袋子装满了送回来,再继续拜年。还有龙灯、狮灯、打花鼓、观音戏,看不完听不完耍不完,陶醉在乡音的交响乐里。

  在家里,从坐立行、吃饭穿衣睡觉再到待人接物的礼数,都是父母一句一点教的,我的童年岁月、青春梦想都是用家乡话撑起的。这一切的一切,没有方言作为底色,他们立刻失去光彩。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觉得我们的前半生在方言里尝尽甜酸苦辣、经历生离死别,后面用大半生来回忆,来咀嚼、来思考。

  土话谚语里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二十四节气,天文地理,帝王将相,生死轮回无所不包,讲究的是忠和孝;柴盐油米、逢迎取舍,讲究的是情和义。“无古不成今”“钱短仁义长”“穷就穷,莫欠账;冷就冷,莫刮风”“不怕擦子擦得痛,就怕擦子擦不匀”“变了条牛,就莫耽误阳春”“答应别人的事,是屎也得呷”……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简单易懂的话,滋养我们一辈子,心存敬畏,明白哪些应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乡音是听得见的乡愁。他乡遇故人是令人兴奋的事,这个“故人”是听出来的。有一群说家乡话的朋友,心里自然会增加安全感,家乡的千山万水就在彼此的聊天里,不再遥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样子变老但乡音无改的游子回到家乡的情景,诸多感慨难于言表。王粲在《登楼赋》里有“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讲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时曾发出“归欤归欤”的感叹;春秋时楚国的乐官钟仪被俘,送到晋国,弹奏的仍然是楚乐;越人庄舄在楚国任高官,生病时发出的呻吟依然是越音。乡音土语长进每个人的血肉,不会因为身处困穷或显达而有所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徙,因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需要,许多80、90、00后离开了家乡,学会了普通话,他们在城里就业居住,和外地人结婚生子,方言土话说得越来越少,他们的小孩绝大部分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就是住在农村的年轻人,如果娶了外地的女子,生出的小孩也不再说土话。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说土话不洋气,说土话就是农民,没有出息。自己不说不算,还不许孩子说。就明明是同一个方言区彼此能听懂的几个人,对话时也不说土话。到城里带孙的60、70后,也被年轻人要求对孙子说普通话,不说土话。

  方言土话被年轻一代无情抵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萎缩。这样下去,估计到80后的孙辈一代,就没多少人会说土话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没有方言土话的人,也即没有根的人。说土话错了吗?

  我一直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一是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毁灭难以避免,方言土话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部分,它的产生和消失是自然规律;二是使用者缺乏对方言土话的自信,缺乏对方言土话背后历史文化的信心和感情,自然就加剧了其消失。

  毋容置疑,我们现在说的家乡话,已经有很多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词语消失了,这种情况还会加速。很多关于方言的文化内涵在丢失被遗忘,变得越来越残缺了。

  在世界趋同化的今天,年轻人都想在表现个性,他们没有想到,其实方言就是个性之一。大家都在吐槽千城一面没有看头,那试想一下:大家都只会说普通话、不能说方言又是多么的无趣。

  方言土话的保护传承你我有责,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家园。从现在开始,大家说好家乡话,让听得见的乡愁代代传。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