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走了,我的心被沉痛和悲伤包裹起来。
那是不久前的一天下午,我接到电话,一生善良、能干、爱干净的外婆去世了,坐在椅子上安祥地走完了90年的人生历程。村里人都说外婆有福气,可母亲却异常悲痛,号啕大哭,端午节探望才走,哪知才几天就天人永隔,以后再也听不见外婆叫她的声音了。我接到电话,久久呆立在原地,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我的眼眶。
外婆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2岁不到先后没了双亲,随后便作为童养媳来到了外公家。一生育有3子2女。艰苦的岁月,练就了外婆坚强、乐观的品格。她虽然没读过书,不识字,却懂道理、明事理,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邻舍,与村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幼时,常在外婆家住,我常穿外婆纳的“千层底”做的布鞋,常看她在井水中浣洗衣服。我的母亲育有我和弟妹6个,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常记得外婆嘱咐外公用背篓送各种蔬菜来我家,怕我们没菜吃。记忆中外婆家人多热闹。后来,舅舅、姨妈为生计奔走四方,外公去世后,便只剩60多岁的外婆独自一人在老家守着,中途也去过城里的舅舅、姨妈和我们家住,可老人家总是不习惯,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老家冷清地守着那几间旧房。有两年时间,我因工作原因呆在老家,经常看见外婆坐在家门口,有时三三两两的邻舍陪她闲谈,自己虽步履蹒跚,却坚持热情泡茶给每位邻舍,一看见类似我的车子或身影经过,就会费力站起来叫我的名字。我隔三差五去探望外婆,总能感觉到她的操心、隐忍、包容、孤独。她操心舅舅、母亲、姨妈过得好不好,生意好不好做,身体好不好,也担心怕自己身体不好,会拖累儿女,还要担心后辈们工作干得好不好,婚姻是否幸福,是否生儿育女等等。我跟外婆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家不要过多牵挂,外婆说,都是我的后辈子孙,我怎么能不担心哦。
在雨水和泪水中送走了外婆,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忖。当今社会,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一定不要忘了我们的来路,不要忘了长辈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唐代诗人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子女像小草那样微薄的孝心,哪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长辈的恩情呢!对长辈来说,我们用什么形式报答,能报答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那份镌刻在骨髓里的感恩之情,俗话说,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的确如此,寸草之心,可以回报遍地灿烂的春天之晖。
外婆走了,记忆中佝偻的背影,是我永久的怀念……(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