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0月20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在人民公社的青春岁月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曹序东

 

(年轻时的曹序东和妻子万桃桂)

 

  1967年,我们几十个社教青年从南冲水库各奔东西,除少数同志外,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双峰县基层农村。我被分配到了离县城较远的偏僻山区——石牛马安公社。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几个朋友把我送到了公社所在地,我拿着介绍信去报到,公社领导及其他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很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是难舍集体生活,难舍朋友;二是来到这个山乡,生活实在难以适应。马安公社与衡阳相邻,是典型的山区,山高路窄弯多。公社所在地是一座小祠堂,门前一条小溪,群山围绕,上午十点才能见到太阳。公社书记朱益轩、社长朱国屏好像很了解我的心情,他们走近我,亲近我,第二天就召开了公社干部和大队书记会议,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领导分配我负责全社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和书记同驻一个大队。在会上,朱书记介绍了马安的基本情况,他说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我们要齐心合力改变面貌,创造美好未来。

  朱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只要扎扎实实地干,前途是光明的。”我从文化干校结业后,搞了两年社教,修了一年水库,基本上都是集体工作。在洞口社教时,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生产队,但全大队就有七、八个工作队员,每天都见面,三两天就要碰头。我对农村工作不生疏,但毕竟环境变化了,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书记会议多、检查多,点上的工作担子基本落在我肩上。到了这里,我首先是安心静心,尽快适应环境。晚上安静时,我常想到家乡领导对我的教导,想到父母对我的重托,想到未婚妻桃桂对我的支持:“序东,你放心工作吧!家里不用牵挂……”心定了,劲足了,怎样搞好领导分配给我的工作,占领了整个大脑。

  根据领导的安排,首先要掌握一手资料,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感情。我花了一个多月跑遍了全社十多个大队,走访了各大队团支部书记,摸清了团员和青年的基本情况,还与青年积极分子取得了联系。我有了力量,他们也好像有了新希望,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有共同语言。我组织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开展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业务知识;组织他们开展文娱活动,办起了俱乐部、宣传队;抓典型,树标兵,鼓励他们当好党的助手,从点上做起,用事实说话。到年底,发展了一大批新团员,充实了共青团的领导班子,公社建立了团委,我就自然地当了团委书记。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在马安公社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受到了群众的称赞,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968年,组织上派我作为公社代表,去大寨参观学习艰苦创业的硬骨头精神,还抽调我到县“三查办”和“征兵办”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对马安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很感谢当时公社的领导和全体干部,感谢我的同事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的支持,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不平凡的日子。

  1969年,人民公社合并时,我被调到两社合并后的石牛区桥亭公社任公社秘书、革委会常委。桥亭是典型的山区,二十多个大队很分散,有的生产队在高山山腰上,距县城四十多里。我做秘书工作,在新农大队驻点,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短时间内,我基本跑遍了全公社的大队,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基本情况台账,加上所掌握的先进典型,整理好材料,编写成广播稿。那时通讯很不方便,上传下达,推广先进典型,一靠干部下去宣传,二靠公社广播站播送鼓动。全公社气氛很好,每一项中心工作都搞得风生水起。桥亭是山区,树木、楠竹比较多,森林是财富,大家很关注,上级也抓得紧。我搞秘书工作,大笔在手,可以说“大权在握”,领导对我很信任,给了树木楠竹五根以下的审批权。怎么掌好权,把好关呢?我严格按规定办事,从不乱来。领导对我要求很严,也很关心我,书记是抗美援朝的部队干部,他对我说:“小曹,坐办公室,你最好莫养成抽烟喝酒的习惯,这对你开展工作有好处,免得接了烟就沾了边,喝了酒就沾了手。”书记的讲话有道理,人家的东西我什么也不要,一根烟也不接,办事就理直气壮。在工作中,我一直记着书记语重心长的告诫。

  那时年轻,朝气蓬勃,办公室和点上的工作都搞得很出色。在点上,我有时间就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插田、双抢、开田开土。我依靠集体的力量,在上级的支持下,在驻点新农大队麦石生产队率先买进了手扶拖拉机,办起了打米厂,建起了集体养猪场,同时接收安排了十多名从县城下放的知青,建立了团支部,组织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心工作从不落后,每次都得到上级表扬。1971年5月,我历经七年的考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我被任命为公社党委组织委员,分管一个片三个山区大队。我和几位老土改干部一起深入基层,走访了片区80%以上的社员家庭,在桥亭公社金峰大队驻点,帮助特别困难户解决实际问题。那时粮食紧缺,上级每年都要下拨一批返销粮指标,我讲究民主,实地调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有限的物资变成无限的精神力量。我在金峰大队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在山腰上建起了新的小学,解决了他们子女读书难的问题。我不搞花架子,帮群众办实事,疏通河道,改造低产田,封山育林,维护集体利益,想方设法把集体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搞上去。1974年,为了夺取早稻丰收,我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统筹图,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安排其他生产,做法很有新意,取得了好效果,曹秘书被社员喊成了“曹书记”。

  在基层实践中,我体会到一定要坚持正义,关心群众。有一次公社党委研究解决一名复员军人的招工指标外出工作,发生了些纠纷,我两次前去做工作,帮助化解了矛盾。还有一次,县城下放的知青中,有一名领导干部的小孩,符合当兵条件,但这位领导在“文革”中与一些人产生过摩擦,我在党委会上积极建议,后被通过,这位下放的知青顺利进入了部队。在矿山招工时,我极力推荐表现好的青年积极分子。点点滴滴,莫看这些事小,可影响并不小,给社员办好一件件实事,我就踏实多了。那时候,一心为集体,全心靠集体,违反规定干私活是要受批评的。有一次,几个社员背几根杉树楠竹到锁石去赶集,有人举报,领导派我步行十多里赶到集市上时,他们慌作一团想跑,我把他们拦住,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他们说是自己家以前批的指标结余下来的,下次再也不敢了。离开十多年后,我有几次去过桥亭,他们还讲这些故事。

  在农村人民公社八年多,工作打开了局面,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从公社团委书记到秘书,到党委组织委员,也算是一个进步。在桥亭当组织委员时,我被选送到邵阳“五七干校”集中学习三个月,学理论,学业务,搞劳动,我都一直领先。老干部对我很器重,说我是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我脸红,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学习结业回到公社,党委把加强党建的主要任务交给我。我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公社党委的意见逐一落实,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调整充实了大队领导班子,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调到公社集体企业,又在各大队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年轻的党员积极分子。干部队伍过硬,全公社上下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局面,也算我作了一点贡献。

  那时候,离家乡百多里,很少回家,每月工资26元,要维持小家庭,还要支持大家庭,困难很大,但我从来没有流露过。有时,公社领导要给我点补助,我让给了困难的老干部。有时,公社食堂改善生活,每份肉一元,我只吃五角钱。多节约几次,家里人也能吃好一点吧!在吃苦方面,我的爱人万桃桂最有体会。我们俩在桥亭共同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互相鼓励,艰苦奋斗,难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