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1月03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试论对联“次尾异尾”规则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3日  查看次数:165  放大 缩小 默认

  □ 佘国武

  国人写对联时都知道: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平声,简称为“仄起平收”。

  但是当上下联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时,倒数第二个分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如何安排?即次尾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如何安排呢?

  我翻阅了许多对联书籍,发现前人撰写多分句的对联时,上下联中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一般要和倒数第一个分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不同,这种交替现象,我简称为“次尾异尾”现象,或不妨称为“次尾异尾”规则。如:

  挽乳母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上联中,倒数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为“月”,仄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携”,平声;它们的平仄是交替的。下联中,倒数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年”,平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理”,仄声;它们的平仄也是交替的。均体现了“次尾异尾”的规则。

  为什么会形成“次尾异尾”的规则呢?一是语义表达的需要,两个落脚字,平仄交替,更能显示停顿和收束的关系。其次,诵读的需要,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富有节奏感。“次尾异尾”,清代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将它写进对联格律,但许多名人要人早已这么实践了,并且他们的创作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于是“次尾异尾”便风行起来。

  对联创作的高峰时期是清朝,当时涌现了许多对联大家,他们的确很遵循“次尾异尾”的规则。举例如下: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的戏剧家,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等。他的《笠翁对韵》非常著名,他也是有名的楹联家。有联如:

  寿陈太夫人八十联

  李渔

  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

  其中“迁”“起”分别是平声、仄声,“阅”“陵”分别是仄声、平声。符合“次尾异尾”。

  梁章钜,曾任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专力楹联,是清代楹联研究和创作大家。有联如:

  赠阮元三赴鹿鸣联

  梁章钜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联中“阶”“肄”分别是平声、仄声,“傅”“光”分别是仄声、平声。也符合“次尾异尾”。

  曾国藩(1811-1872),封毅勇侯,大学士,官拜元辅,是晚清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湘乡派的旗手。清代楹联十大家,往往将他排在首位,他的对联被誉为中国对联的高峰,他的对联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吴恭亨在《对联话》言:“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联语集注》刊有曾国藩楹联154副(不含自箴语),前面所选的两副曾国藩对联,即出自这154副。这154副中,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有121副,在这121副中,符合“次尾异尾”规则的有120首。可见曾国藩撰联非常讲究“次尾异尾”的规则。

  我在对联创作中也十分注意遵守“次尾异尾”规则。如:

  题新双峰一中

  百年观名校,高山对峙,数派交流,蔚起人文,早已湖湘占席位;

  异地起新庠,大厦珠联,千间鳞列,传承薪火,今欣教学领潮流。

  双峰一中是湖南省有名的重点中学。学校大门刻有晚清湘乡名士朱尧阶的对联:“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