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1月10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温暖的情怀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小 牛

  记得第一次给《娄底广播电视报》投稿,还是该报创办不久时。稿子写的是自己去粮店买米的感慨。想必这关于大米质量的感慨大家都有,稿子见报后反响不小。有位小学退休女教师捧着报纸向她的一位邻居推荐:“看看这篇文章吧,又幽默又尖利,把我憋在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了!”而那位邻居一看文章作者名字就乐了:“写这文章的不就是我女婿吗!”

  这段“读者轶事”传到报社后,报社的编辑和老总们也乐了。社长和总编专门约我去报社,跟我说:《娄底广播电视报》是关注民生、反映民声的报纸,百姓情怀就是我们的最大特色,欢迎你多写这方面的文章啊!我当然大受鼓舞,多年来,便一直坚持深入社会底层,细致观察民生,描摹烟火景象,表达凡人感情。至今已记不清在《娄底广播电视报》发表了多少文章,但那些触摸百姓脉搏的采访却始终印象深刻。

  说一起关于毛衣的采访吧,那是最难忘的了。起始原因是我去一家新开的毛线店定制了一件毛衣,就是那件毛衣牵出了我的深深感慨。经营毛线店的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俩在帮我挑选毛线、推荐款式、修改尺寸、以及对编织工艺的要求等诸多环节上,处处体现出令人感动的热情耐心和细致。我一感动,就想跟那对中年夫妇多聊聊,而一聊,心中便又添出更多感慨了。原来这对夫妻都是洪源机械厂的下岗职工,两人每月领到的生活补助金不过百来元,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两个读初中的孩子,生计颇为艰难,被省总工会纳入了春节慰问的困难家庭。但这对夫妻不甘陷于困境,决心自己创业,便四处筹措资金开了这家小店,既卖毛线,又为顾客提供毛衣编织服务;而为店里编织毛衣的数十名“巧手”,全都是他们厂里的下岗女工。

  我怀着满腹的感慨,写了一篇题为《毛衣》的文章,投给了《娄底广播电视报》。报社对这篇稿子格外重视,很快以醒目位置推出。接着,总编又电话约我面谈,说是要下到洪源机械厂去采访那些“巧手”女工,抓住毛衣话题做深入报道。第二天就行动,总编亲自出马,和我一起赶到了洪源机械厂。正是冻雨裹雪的天气,我们顶着严寒在萧瑟的厂区采访,总编端着相机不停拍照,我则手攥钢笔不停记录,我们两个的手都快冻僵了。而比我们两个的手冻得更加发红的,是那些女工的手,那一双双紧攥编织长针的手,在冰冷的气温下灵巧地翻飞,不肯停歇片刻。尤其一位身子瘦小、双腿残疾的女工,双手的编织动作快得几乎令人炫目。这位三十出头的女工告诉我们,她自小就因为腿有残疾室外活动不便,喜欢呆在家里玩弄编织针。现在为毛线店编织毛衣可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呢,虽说挣钱不是太多,但至少能让生活脱困了。说着,她盯住我外衣领口露出的新毛衣领,问我这毛衣是不是刚在毛线店取的货。得到我的肯定后,她抿嘴一笑,告诉我,这件毛衣就是她编织的哩!

  我和总编在洪源机械厂差不多采访了一整天,一个个下岗女工的故事,一双双攥针翻飞的手,让我一直心潮起伏;而总编,那双眼睛分明已经潮红。

  几天后,《娄底广播电视报》在报纸头版以《毛衣牵出的故事》为题,推出一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询问毛线店地址;还有的读者怀里揣着这份报纸,从下面的县市赶来找到毛线店,说要定制毛衣,支持一下下岗工人们。更令人深受激励的是,不久后,全省再就业现场会在娄底召开,娄底地委主要领导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他介绍娄底再就业工作的时候,就重点例举了《毛衣牵出的故事》,从而将一个关注下岗职工、颂扬奋斗精神的话题推向更热火的高潮。

  现在,《娄底广播电视报》已经走过三十年历程了,而我因为常居外地,与报纸的联系也日渐减少。但是,《娄底广播电视报》坚持拥抱百姓的温暖情怀,始终是留在我心中的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