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1月10日> > 第6版 > 新闻内容
30年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9 杨建一:舍生取义,勇护学生

  见报日期:2013年1月24日

  《丹心碧血铸师魂——追记新化县上梅镇北渡小学校长杨建一》

  作者:肖鹄 王任远 郭国权

  2013年1月17日,新化县梅山古城内,十里长街,万人送别。教师、学生和数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舍生取义保护学生的杨建一校长送别最后一程。

  杨建一,新化县北渡中心小学校长,他的名字是对教师职业最好的诠释。1月15日,体育老师卿芳正在操场给三年级学生上体育课,突然一名歹徒翻墙而入,冲进孩子群,用铁剪刀在学生王振宇头上连刺六七刀。变故突生,卿芳赶紧大声呼叫“救命啊!”校长杨建一闻声,当即飞奔而来保护学生,并将歹徒追堵到校外200米的菜地上。令人没想到的是,意外再次发生:在搏斗过程中,杨建一被丧心病狂的歹徒用剪刀疯狂地扎在身上,刀刀致命。杨建一在血泊中倒下了,为了保护学生,践行校长使命,英勇牺牲。

 

  人物10 殷晓非:感动娄底的异乡人

  见报日期:2014年6月12日

  《“河南好人”殷晓非 救人壮举感动娄底》 作者:陈新颖

  2014年6月8日上午,娄底市殡仪馆内气氛凝重,3000多名娄底市民为见义勇为英雄殷晓非举行追悼会,含泪送别英雄。上午11点,一辆载有英雄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出殡仪馆,驶向他的家乡河南省南阳市官庄镇殷庄村。

  来自河南的异乡人殷晓非,为了救一名轻生女子,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三湘大地上。2014年6月4日下午,殷晓非目睹一名年轻女子从二大桥跳入涟水河,他毫不犹豫地下水营救,却不幸因体力不支沉入河中。直至去世时,殷晓非仍保持着双手环抱的救人姿势,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先去救那个女的”,他的爱心壮举让整座娄底城为之动容。

 

  人物11 袁柱石:身残志不残的诚信企业家

  见报日期:2015年4月2日

  《“最美残疾人”18年漫漫还债路》 作者:罗锭远 王玖华

  从1997年开始,1106笔还清欠款的清单,1327.56万元的债务,历经18年的偿还,残疾人企业家袁柱石终于在2014年底画上了“还债”的休止符。他因恪守诚信,被百姓点赞为“最美残疾人”。

  出生于双峰县花门镇青华村的袁柱石,辛苦创办的“湘圆”农机制造厂研发的农机产品获得17项专利,却先后被几十家企业侵权仿造,“吃”了8场冤枉官司。莫名其妙的经济纠纷让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袁柱石不得不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最多的是9.3万,最少的是50元,就这样,1106张借据1327.56万元债务背在了身上。但袁柱石从未想过“跑路”,艰难时,他就算拆西墙补东墙,也要把该还的欠款还清。他表现出的诚信精神让债主们感动万分,许多人从不催账,谈好的利息也分文不取,这也成了支持袁柱石漫漫还债路上的力量。

  此稿获2015年度湖南城市广播电视报优稿一等奖。

 

  人物12 王楚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见报日期:2017年7月20日

  《五保老人王楚松十二载“还债”情》 作者:曹红 袁杰伟 罗锭远 陈汉树

  王楚松,出生于1950年11月,双峰县梓门桥镇新犀村人,是村里的五保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家庭贫困的老人,却从2006年起,就坚持通过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帮贫扶困,只为偿还“爱心债”。至记者知晓他的故事时,他已坚持“还债”12年,累计捐款2万多元。

  所谓“爱心债”,还要从王楚松的家庭情况说起。彼时,王楚松唯一的弟弟及弟媳相继离世,留下三个尚在幼年的小侄女。王楚松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抚养侄女们的重任,一生未娶。他不分昼夜地打工干活,但贫困的经济状况依然无法负担三个侄女的学费。好在,有好心的企业家、学校老师、机关干部等陆续资助了三个侄女的学费,让她们得以高中毕业,进入社会自食其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楚松心里清楚的记得每一笔“爱心债”。当他从《娄底广播电视报》上看到相关求助信息时,就拿出自己平日过苦日子“抠”出来的钱,或通过邮局邮寄,或拖着患有风湿病的双腿,走十里山路亲自上门,捐助那些比他更困苦的人。身为五保户,王楚松的经济状况虽拮据,却仍然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他也因此入选2018年诚实守信湖南好人。

  此稿获2017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罗锭远 侯笑丛/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