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玖华
在全国人民欢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娄底广播电视报》创刊三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在全市人民的心目中,广电报是党的喉舌与舆论的主阵地,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战场,为推动和促进全市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作为一名广电报的通讯员和读者,更是心潮澎湃,回忆与广电报的情“缘”,思绪万千。我与广电报的情“缘”,是从2004年开始的,屈指一算,至今有18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推移,我与广电报的情份越“缘”越深,情谊也越“缘”越长。
我是双峰县花门镇的一个普通退休工作人员,现年69岁。2004年起担任花门镇的宣传专干兼统战专干、政协秘书等职务,负责对上宣传、新闻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
此前,我对新闻宣传的认识是模糊的、浅薄的。担任宣传专干后,针对自己个子矮、身体弱、基础差等劣势,不自艾自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拿起笔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祖国,甘当党政喉与舌,乐为人民鼓与呼,使我有幸成为湖南日报、娄底广电报的通讯员。镇里每年都送我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级通讯员培训班。通过学习,加深了我对新闻宣传的认识,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动力支撑,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8年来,我坚持白天上班,休息日采访,晚上在家“爬格子”,写作水平提高了,我所写的新闻稿件,在省、市等媒体的上稿率也日益提升。截至目前,我已累计在国家、省、市媒体、网站上稿达5000多篇,近1000万字,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记者”。我为树立双峰品牌,打造文化强县,宣传新风新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花门宣传工作也收获颇丰:一是出精品、产量高,每年在省、市新闻媒体、网站,发表稿件500余篇以上。二是上档次、影响大,上稿数量和稿件质量,位居全省乡镇新闻宣传之首,成为全省绝无仅有的省市媒体上稿数量最多的乡镇。三是范围广、效果好,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展示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风貌风采。
2015年,花门镇青华村65岁的二级残疾人袁柱石,用18年时间还清1327.56万元的债务。近年来,因资金断链,老板跑路、逃债的新闻不断,而袁柱石虽是残疾之躯,对自己的责任却不逃避、不放弃,千方百计还清债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多次深入袁柱石家中问情况、查资料、核借据、挖根源,并向债务人了解采访,最终写出了《用生命恪守诚信》的长篇通讯。《娄底广播电视报》和《湖南日报》均以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和大幅版面发表,引起轰动效应,国内外450家网站转载,袁柱石被读者和网友点赞为“最美残疾人”,国家残联将他申报为国家诚信道德模范,我的通讯也被《娄底广播电视报》和《湖南日报》分别评为2015年度优秀稿件。
回忆这18年与娄底广电报的缘分,我由衷地感谢报社编辑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厚爱。这18年来,我也收获了丰硕之果:从2004年起,年年被评为市、县新闻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至2016年,分别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至2016年间,3次被《湖南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4次被评为“娄底市十佳通讯员”;2016年和2021年,分别捧回娄底市“十佳科文之星”和“娄底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桂冠。
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生活也过得非常充实,虽然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平凡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赞扬,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退休9年了,仍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奔;哪里有活动,就往哪里跑,每年垫车旅费开支至少5000元以上,苦点、累点也值,只因为发表的一篇篇稿件,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升华;一篇篇佳作,凝聚着各级媒体对我教育的结晶,也是各位老师对我精心辅导的结果。值此娄底广电报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对贵报感恩、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