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金龙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30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在全国人民喜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又传来《娄底广播电视报》创刊30周年的喜讯。作为一名在娄底生活了30多年的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与《娄底广播电视报》结缘30年的文学作者,回想与报社往来30年的情谊,心里激情涌动,往事如潮扑面而来……
1992年,我在原娄底市文联负责编辑《心声》文学杂志,与娄底城区的一批文学作者都是好朋友。大约9月份的时候,在娄底地区广播电视局工作的散文作家童敢先生走进我的办公室,送给我一张《娄底广播电视报》,告诉我,他调到娄底广播电视报社担任编辑,同时向我约稿,给报纸的文艺副刊写作品。我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从那时起,我与《娄底广播电视报》就结下了情缘。
刚创刊时,《娄底广播电视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套红小报,每星期出一期,主要报道娄底新闻、电视文化与民生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娄底城区报刊不多,那时也没有网络和手机,群众迫切需要扩大阅读面和知情权,所以《娄底广播电视报》刚出版便在娄底城区引起轰动,群众争相征订、购买、阅读。《娄底广播电视报》也不负众望,着眼群众日常生活,关注民生,报道娄底政治、经济、文化的最新发展与动态,群众通过看报了解娄底形势,还能从中学到许多生活常识。
之后,我时常在《娄底广播电视报》发表新闻报道作品和散文、报告文学之类的文学作品。我的好些文学朋友也陆续调到娄底广播电视报社工作,我与报社的几任领导也成为了好朋友。随着娄底政治经济不断发展,中心城区不断扩大,《娄底广播电视报》也在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娄底经济与生活的重要报纸。
2012年,《娄底广播电视报》创刊20周年时,它顺应时代潮流,改版成全彩印24版面的周刊大报。《娄底广播电视报》将大千世界的信息与娄底的发展变化及时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为娄底的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娄底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鼓劲加油,为群众日常生活添砖加瓦,得到各级领导和市民群众的一致赞扬与认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纸质报刊受到较大的冲击,特别是那些自筹出版资金的报刊,有的连生存都很艰难。《娄底广播电视报》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质量没有降低,应该归功于社会大众的热爱与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社会大众热爱,大家喜欢看《娄底广播电视报》,报纸才有生存的土壤;只有政府及各部门给予经费赞助和支持,报纸才能正常出版。在庆贺《娄底广播电视报》创刊30周年的时候,我们衷心祝愿《娄底广播电视报》越办越好,能长盛不衰,花香娄底,情满星城!
最后,在庆贺《娄底广播电视报》创刊15周年时,我曾写过一首小诗,在此重新修改,以表达对《娄底广播电视报》的盛赞之情:
眼睛与心灵的沟通
三十年前的今天
这扇清新的窗口
面对千家万户同时打开
飘动着春天气息的风
流进所有向窗口眺望的心房
牵系着湘中大地上那似火的情思
沟通了眼睛与眼睛 心灵与心灵
这扇丰富多彩的窗口
面对千家万户同时打开
智慧与动人的辉光在窗口闪烁
璀璨着日新月异的生活
鼓舞着在生活中跋涉的信心
那弥漫着令人感奋的信息
沟通了眼睛与眼睛 心灵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