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炳麟
小时候过年是抹不掉的记忆。
腊月初至,全家人忙碌的身影,不经意间把家庭的氛围与年节挂上了钩。不辞辛劳的祖父整日在外做生意,货物进出明显多于往常。母亲日夜操劳,忙着处理年货,忙着添置一家老少的鞋袜、衣裳。祖母与父亲略显清闲,但经年不变的家规、年俗,却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塞进我们姐弟的耳朵。
幼小的我并不知晓隆重过年的理由,只知道对过年的向往由来已久。过年很有盼头,可玩各样的炮竹,兜里的火柴盒装满火柴,随时准备着划燃点火;还在去年立春时,妈妈许给我“一身新衣裳配一个灰色棉帽”的承诺虽已兑现,但不知压岁钱比去年要多的希望能实现否?当然我还知道,过年之后,寒冷的冬日将屈服于生机盎然的春光;妈妈唠叨的话语“我又长了一岁“又在我耳边回响。
除夕那天,天刚亮,10岁的我三步并作两步去离家200米的井里挑水,名曰“龙头水”。“挑满龙头水,全家好过年,”父亲说,“穷过富过都可过,缺了两样便难过。”哪两样?一样是清晨的水,一样是夜晚的灯火。
吃完早饭,家家户户热火朝天做豆腐。我们家分工明确,技术活由祖父做,推磨等粗活全落在母亲身上。传说,过年吃豆腐,在我的家乡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因为“腐”“福”谐音,吃豆腐就是吃“福”,过年有豆腐吃,来年就会走好运。福星高照,家庭定会幸福美满。
时至响午,家里忙于杀鸡、宰鹅、做雪花丸子……按家规,这些大人们的活,尚未成年的我们,是一律不让沾手的,扫地、抺桌凳等不关大雅的事,我们才有充分展示能力的自由。
除夕夜降临,天地间被浓浓的年节氛围笼罩着。我的家乡新化县城因古老而特别,“于烟火里慢煮岁月”,这是对家乡岁末天黑时最形象的描写。听大人们说: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地迎新春。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三十夜守岁和新年初一守舍是传统的年俗。守岁,即熬夜过大年。我们家祖父辈4人,整晚不睡直到初一早上。
除夕天一黑,祖父按步就班把餐厅、厢房、卧室、厨房、屋外走廊上的油灯或腊烛点亮,厕所也不例外。他说,三十夜的灯要多要亮,一为迎喜神和财神,给神明方便,迎来年好运。二为驱走鬼疫邪瘟,在灯光照耀下,它们无法作祟,无处藏身。与此同时,母亲先把又大又旺的煤火生好,接着用开水泡粉条,用铁锅炖腊肉。一会儿,厚重的烟火腊肉香味弥满全屋。“吃砧板肉啦!”身系围巾,手操菜刀的母亲吆喝着。我选了一块大肥肉猛吃起来,满嘴的油渍和满心的欢喜全留在味蕾里。
吃团圆饭时,全家人一个不缺。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后的晚餐,以粉条为饭,以腊肉为主菜。大家围坐在餐桌前,筷勺你来我往,杯盘叮当作响,共同庆贺一年的好运和成功。《一日禅》中写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长大后的我才明白,一家人最高级的仪式感就是团圆时的烟火气,就是烟火味里的彼此守候。
团圆饭后,三代人围成一圈,聊叙过往,瓜子、花生、糖果之类,应有尽有,吃在嘴上,甜在心里。本想早点上床睡觉的我,听着大人们的人生体验和亲切嘱托,顿觉睡意全无,浮想联翩。记得全国解放后第一个年夜,听学识渊博的父亲讲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的故事。薛家父子的武功伟力深深地感染着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滋生着从未有过的英雄情结。当讲到为了对付怪兽“年”来家里偷吃供品,带走一年好运而采取守岁措施时,我特感诧异,心生许多至今尚未找到答案的疑问。
零点过后,我们姐弟进入梦乡。约凌晨四点,睡眠正酣的我被母亲喊醒,睡眼朦胧、走路欠稳地来到火桌旁,与父亲同坐。满桌的佳肴,香气扑鼻,在祖父的带领下,我们一齐举杯,同贺新年胜势,人寿年丰。
吃完年饭,天微亮,祖父开门点炮,我尾随着出去,捂着耳朵,满心欢喜地躲着、看着。炮竹声过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俗称满堂红。祖父告诉我,喜、财两神听到后,就会赶来赐福于我们家。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吃年饭前,由奶奶点燃头柱香,祈求神明降福,以提升自己和一家人一年里的好运势。“开门炮仗”后,老少一起拜祖先,接着晚辈给长辈拜年,此为“家拜”,而后是“近拜”和“远拜”。拜完了年,才回家守舍。“守舍”很有讲究,年长者可留守家中,年轻人可回房补睡。天上神明进屋后,见人、香、供品均在,就会广布善意,大呈吉祥。
过年的忌讳很多,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譬如:凡鬼怪、凶杀、灾病、悲苦之事都不能说,说了不吉利。在我们家,连带“不”字的话,奶奶也不让直说,如“不吃了”,要说“吃饱了”。忌碎:据说,打碎杯碗勺等,来年不会行好运。倘若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大人要及时念上两句“岁岁平安”,并用红纸将破碎的物品包裹住,以冲破不好的预兆。忌吃:不吃稀饭(意为少薄),不吃药,不能喝醉酒,不吃苦味食品等等,如吃了,意味着生活不甜蜜,身体不健康。还有,除夕和初一,不能扫地、泼水,以免把钱财清扫出去;不动剪刀做衣服,不吵架,不借钱讨债,这样做,可逢凶化吉。
时移俗易。我们家自母亲2011年去世后,我与儿孙们的过年变得简单且轻松,少了累人,撑人的除夕守岁和大餐,守岁由看春晚替代,团圆饭改在年三十中午完成,录音鞭炮成了新年的第一声鸣响,手机拜年是最简便最适用的人情礼节,荧屏节目赋予全家人少有的快乐和向往。
年俗在延续,也在创新。不管提倡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忌讳什么事、什么话,也不管科学与否,年俗就像一辆载着岁月的列车,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驰骋;就像穿越崇山峻岭的大江大河,滋润着亿万华厦儿女的心田。年俗是希冀,让世世代代的人生活美好如春;年俗是期许,让成千上万的家庭迎春纳福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