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国云
炮竹在地上炸响,礼花在天空绽放,老家的新宅正式上梁了。望着这栋新楼,我不禁思绪万千,热泪盈眶,眼前浮现出祖母慈祥的笑脸,以及她那无限依恋和不舍的眼神。祖母的身后,是父亲坚毅温和的笑脸,旁边是儒雅爽朗的二伯和笑容可掬的大伯。兄弟三人的身后,是一栋四合大院,那是我们双峰欧阳家的祖屋。
老家名叫堆子边,也叫金玉堂。祖屋始建于清朝末年,地基以上是齐腰的青砖,既防白蚁也防雨水冲刷,再往上是土砖。传统的青砖碧瓦是大户人家的宅第,而像祖屋这样的青砖与土砖混合的土木结构四合大院也不常见。
听祖母说,祖屋是曾祖父的五哥所建。曾祖父有兄弟七人,曾祖父排行第七,人称燮卿满爷。出资建房的老五,人称燮和五爷,少年走出老家,跟随曾国藩的湘军一起攻下天京,后任宝庆府(今邵阳)十三都标统。燮和五爷英明神武,为人非常仗义,原本打算功成名就后再造一所大宅子自己住,地址都已选好,却因病英年早逝,终究没能如愿。
在堆子边这一带,祖屋这等规模的宅第是绝无仅有的,由槽门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由若干块青石板铺成的平整长方形大天井,走过长天井,上三步长青石阶,再跨过高高的门槛,就进入了大堂屋之中。堂屋分上下两部分,中间由全青石板铺成的长方形小天井分开。上堂屋正中央墙面上搁放着神龛,墙面上依稀可见各种雕龙刻凤吉祥图案。神龛下正中央摆放着大大的八仙桌。八仙桌四面围放着长方凳。堂屋的左边是南厢房,南厢房有三个天井。堂屋的右边是北厢房,北厢房也有三个天井。既有北方四合院的格局,又有着浓厚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其整体结构,与乡间侯府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很相似,只是规模远不及。
每到过年的时候,狮子龙灯队总是啰鼓喧天热热闹闹地在堂屋的上方耍到堂屋的下方,再到青石板铺成的天井中决斗,百来号大人小孩围着看热闹,喝彩声、打闹声、嘻笑声、鞭炮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儿时,村里小伙伴特别多,仅同年的就有十几个。小伙伴们共同在老宅中长大,终日追逐嬉笑,斗鸡跳远,捉迷藏,打游击,听大人们讲鬼故事……遇雪雨天也能从这条弄子穿到那条弄子再穿越堂屋呼朋唤友做游戏,从不担心衣服鞋子会打湿。那种热闹场景呀,是如今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快乐。
可这一百多年的老宅子终究是太老了,它饱经风霜,摇摇欲坠,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耋耄老人,终于支撑不住,内院断断续续坍塌,慢慢地都成了残垣断壁。居住在里面的村人早另择地基建新居所了,还有一部分人进城定居了,已把他乡当故乡了。
随着老宅的不断损毁,见证了老宅完整面貌的老人现在已廖廖无几了,只有我们这些承上启下的快半百或花甲的中年人心里能浮现出它的模样了……
老宅子里走出去的欧阳家族的人已不计其数,即使翻出家谱也只能大致了解到了,他们出走后分别在全国各地安家立业,还有定居海外的。从老宅子里走出去的村人也已计算不清,他们出走后奋斗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家居住在大槽门的右边最外围部分,北厢房的正前方。村里有人说我家是宅院龙头,所以一直屹立不倒。而我固执地认为这是我们的先祖冥冥之中在守护着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根基,老祖屋在风里雨里期盼着我们回来重振雄风。
祖屋里有太多关于家族人的回忆,也有太多关于村里人的传奇。我们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愁绪、青年的思念都与它相关联。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祖屋,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记忆里重叠的影像堆积成了一个个过往的故事及人物。
说到祖屋,我无法不提起我的祖父母。因祖父在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人称仲五爷,幼年就饱读诗书,能写会算,十几岁跟随他哥哥在宝庆府一家瓷器铺当账房先生。十六岁时娶了我祖母,祖母比祖父大两岁,是青树坪镇老街上大户人家的小姐,裹过脚的祖母上过私塾读过书。她知书达礼,豁达开明且非常有爱心。祖父与祖母结婚后,先后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即我大伯父、二伯父、父亲和姑妈。
祖父三十三岁那年,生了一场病,病痊后耳朵却失聪了,从此听不见家乡喜鹊喳喳的报喜声。他不得不离开宝庆府,回到了老家。自幼只读书算数没干过体力活的祖父回到家后很是郁闷。他自惭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不会种地,还丢了工作,一家人的生计陷入了窘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时的祖母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为了维持生计,把她出嫁时的金银首饰全典当了。虽然一家人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煎熬着。但祖父祖母遵循祖训陆续送三个儿子和女儿上了私塾。年龄最小的姑妈从小聪慧过人,看书识字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祖父对这个女儿视若珍宝,取名“珍珠”。他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毅然送她与兄长们一起读书识字。
那时候新年正月里有祠堂祭祖的盛大仪式,按封建礼节,女孩子不能进祠堂祭祖,只有男人或男孩才能去参加这种重大活动。但我祖父帮姑妈带上帽子,女扮男装。带着她与兄长们一起去参加祭祖活动。祖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姑妈从小就有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三个儿子也在我祖父母的教导下,知书达礼,特别懂事,特别能干。大伯十五岁就上邵东拖板车帮别人运煤搬货,二伯十一岁就抱着小木箱在青树坪及邻县邵东等街上贩卖香烟、洋火、瓜子之类的小商品。父亲八岁就背着竹篓到周边的河里塘里摸鱼捕虾,祖父怕他在水中不安全,就用稻草搓了根绳子系在他腰间,常常父子一起出去一起回家,捞了鱼虾就到别人家里去换米换油。
大伯十八岁的时候,祖母为他张罗了婚事,娶了十四岁的大伯母。婚后,大伯父带着妻子和弟弟(二伯父)拖着板车去了怀化黔阳地区讨生活,从此开始了独立成家立业的日子。他凭着自己的勤劳肯干,且能读文识字,在当时的黔阳地区安江县城木材公司当上了经理。他与大伯母育有五儿一女,现儿孙曾孙后辈们都分别在怀化、长沙、株洲、安江等地安家落户。
二伯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和能说会道,在当时的怀化地区农机公司当上了销售科长,他与二伯母育有一儿三女,现儿孙曾孙后辈们也分别在怀化、长沙、武汉、邵阳等地安家落户了。
留在祖父母身边的我的父亲凭着自己勤劳发狠积极肯干在家乡当了几年高级社的社长,后来又来到了双峰县城的供销社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我们家姊妹五个,一男四女。现都在娄底安家落户了。
姑妈则一直在起陆学校(双峰二中)读书,由于成绩优异,又有祖父母和三个兄长的支持和鼓励,求学过程中虽有许多波折和困难,但她坚韧不拔,好学上进,终于顺利完成学业,成了我们那儿十里八村唯一一个女大学生,也成了当时镇上为之骄傲的女干部,更成了我们家族里学习的榜样。
遥想走出祖屋的一代又一代欧阳家族的亲人们,我不禁想起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主题曲: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眼眸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见与不见都一生与你相拥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