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像鹰一样冲上云霄俯瞰湖湘大地,斜亘西北的雪峰山脉与逶迤西南的衡山山脉像两条苍劲的手臂,将娄底捧在掌心,东部地形起伏平缓,丘岗延绵,西部山势雄厚险峻,峰峦重叠;东部涟水东流,经涟源、娄星、双峰,纳孙水、湄江、测水汇湘江,西部资江北去,流经冷水江、新化,浩浩荡荡奔向洞庭湖。
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古韵与生机相得益彰,绿色与红色相映成画,每一座山都藏着传说,每一条河都流淌着故事……
故土遗韵 生生不息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2022年立春日记忆犹新,充满新意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直抵心灵的人文情怀,让世界领略着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的和合共生。
作为北京冬奥会期间一项重要文化内容,“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也在同一天开展,1928件艺术瑰宝争奇斗艳,流光溢彩。
来自娄底的三位“木雕傩神”穿越时空,携6件傩面、服饰跻身“粉墨传奇”传统戏曲艺术版块,于时光流溯中展示沉淀的梅山神韵。
流传于草野的梅山傩戏,登上代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大雅之堂,这并不是第一次。从作为“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中方演出节目,到2010年受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演出,这些高光时刻,曾让梅山傩戏获得“中国民间戏剧的奇葩”“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等赞谓。
梅山傩戏,一个以远古蚩尤为祖源的古老戏种,是记录千百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以冷水江市铎山镇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是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自娱戏剧形式,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新吾,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委,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于梅山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20多年来聚集了一支上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对梅山文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与学术探究,主编有《大梅山研究》《梅山蚩尤文化研究》等丛书,不仅真实记录了许多宝贵的梅山地域田野作业第一手资料,并且综合历史、考古、文献研究等领域的新成果,用人类学方法对田野资料进行了独到而精辟的辨析,形成了对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属性、族群主体的独特识见。
李新吾介绍,“梅山傩戏它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讲清楚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所以它是演给祖先看的,它所表演的内容就是祖先生产生活的故事,所表达的场景就是祖先最熟悉的场景,它的作用就是告慰祖先,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
“正月子飘呀是新年,情哥哥莫赌钱,千方百计只想赢,十个赌钱九个输……”在冷水江市铎山镇,在牛角号的呜咽声中,当平日里普普通通的乡邻们穿上戏服、戴上面具,神圣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然降临。村民们正在演出的是梅山傩戏的剧目《搬锯匠》,夸张的肢体语言,幽默的剧情,讥诮的唱词,时而博得围观者大笑,在香火缭绕的庄严神坛前,这种随意任性的表演,除了取悦观众,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悦祖先。这个祖先,是神坛上倒立行走的“张五郎”,是村民脸上这些粗犷威严的神人面具,是袍服头饰上一针一线缝成的图腾印记,甚至,这项古老仪式中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手诀、每一次颔首,都隐藏着祖先的暗示。李新吾介绍,“傩戏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抒发我们祖先那种种族繁衍的愿望,要求男女和好,要求夫妻同心,最后发展到家国同心,构建它的基本主题。”
人类社会发展起来之后,随着民智的开化,宗教形式和神鬼的震慑作用不再是傩戏的唯一目的,它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存在于民间。今天,在湘中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者举办庆祝活动时,人们都可以看到傩戏表演,流传了几千年的梅山傩戏已成为娄底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梅山文化的璀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