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16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我家在娄底:古道悠悠 最忆乡愁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荏苒,在千百年的沧桑风雨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与宝贵的文化或许已被遗忘。但是,物在,记忆便有处可寻。每一条古道、每一个古镇、每一座古宅,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文故事。

  留住“古”意 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过去

  “永丰桥下顺水过,四十八都共条河。威威武武关圣殿,撞钟打鼓观音阁……”时隔多年,双峰县文旅广体局文博股股长熊智龙,再次用摄影机完整地录下了他心心念念的“水路歌”。唱歌的老人叫周云和,是一名已年近90岁的老船工,生长于测水河畔的他从7岁开始,就跟着家人上船讨生活,从叔公的口传心授中学会了水路歌,尽管时间过去了整整80年,耄耋之年的他已经很难听得清身边人说什么,但只要一拉响二胡,千余字的水路歌,他能一次不落地唱出来。“唱了几十年,水路歌已经烙在我心上了。”听到还有人特意前来听他唱水路歌,周云和很是高兴。

  水路歌,用来指导航行的歌谣。自古以来,船家根据沿途的滩头、地名编成生动的歌词,配上山歌调传唱,用以缓解行船的枯燥时光,同时它还是一张活着的导航图,提醒船工们辨别水路、预知险滩暗礁。这些年,熊智龙一直沿湄水河、测水河寻访水路歌,他认为,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他有这个责任和使命。“我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去采录这些快要失传的曲调,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把它保存下来,即使会唱的人都不在了,水路歌也永远不会失传。”

  根据熊智龙的走访,双峰县内,会唱水路歌的老船工已寥寥无几,但水路歌带来的那一段繁华的印记,已永久地保留在双峰的史册里。

  双峰,是古代由湘中通往川贵的第一关,是华中南通往大西南的门户之一,在公路发达以前的水运年代,永丰镇处于涟水水系支流可通航线的最末端,千百年来,境内盛产的石膏、铁器、茶叶、辣椒等从一个个临河的码头上船,运往湘潭、长沙、武汉甚至更远的江浙一带,外地的布匹、糖果、食盐等也通过这条水路进来,在永丰镇完成中转后走陆路运往川贵等地。这里还是湘西南通往南岳衡山的必经之路,每年农历七八九月,从更深的山里来的香客,在永丰镇完成休整,前往南岳烧香拜佛。

  南来北往的商人、香客,造就了永丰镇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刘鳞郊、朱紫贵等茶商巨富,今天,他们的故居在故乡的土地上依旧显赫,透过气派的规模和精美的雕饰,他们的创富故事与侠义情怀也仍被后世津津乐道。“诚信、侠义、团结是双峰茶商的基本特征,率先致富的茶商会把乡邻们一批批带出去,致富后他们乐善好施,捐资助学、修路、修桥,反哺家乡。”熊智龙介绍道。

  “涟水曲折出龙山,奔腾东过文家滩,西有蓝田东测水,船挂风帆自往还。”水路歌唱到涟水,呈现出则是一幅开阔从容的景象,涟水流域水面宽阔,曲折回环,形成一个个天然的码头,造就了蓝田、杨家滩、桥头河等繁华的商埠,“城门开四面,人货通八方”,这些商埠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水、陆两路交通发达,常年车马不断,挑夫如织,街上客栈连绵,酒肆成排,客商云集,人声鼎沸……俨然一个个“小南京”,尤其是晚清时期,衣锦还乡的湘军将领们带回一船船金银财宝,为了光耀门庭,他们不惜重金修大院、建华堂,用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建筑为古镇的繁华加码。

  谢光辉,杨市湘军古建筑群的守护者,这些年,他总是频繁往返于云桂堂,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屹立了两百年的云桂堂将开始整体修缮。

  云桂堂是湘军名将刘腾鸿的府邸,还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交通大学旧址,也是谢光辉童年时的乐园。眼看着儿时的乐园一天天破败下去,谢光辉心疼万分,2010年,事业有成的他弃商回乡,四处奔走,为古建筑追溯源头,亮明身份,明晰产权,筹措资金与力量进行基本的维护,尽最大努力延缓着它们衰败的速度。

  “一个人外出几十年,回来以后还能看到自己生活过的老房子还保留在这里,心情就会格外愉悦,这就是乡愁。现在我们保护这里,不仅保存了儿时的一段记忆,也给湘中地区留下一笔宝贵的建筑财富。”谢光辉说道。

  今天,那些征战天下、功成名就的的宅院主人早已远去,那些光鲜精美的雕梁画栋在风雨洗礼中渐失光彩,可“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湘军精神,依旧被庙堂称颂,被江湖豪壮。“像我们走到这个房间里面,就好像看到他们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看到他们忠勇卫国的精神,所以我感到非常自豪。”谢光辉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们介绍。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