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09日> > 第6版 > 新闻内容
不忘初心 做雷锋式的螺丝钉 ——记娄底干休所老兵彭金池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查看次数:136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这是雷锋日记里的名句,也是彭金池同志的人生座右铭。四十多年来,彭金池响应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把雷锋的话铭记在心间,落实在行动中。四十余年来,他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发挥了螺丝钉作用,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其中驾车四十年“零事故”,就是他璀璨人生的光辉写照。

 

  立志报国,参军参战

  他出生在农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如果不是参军.他十九岁了,还没去过县城。1973年底年近20岁的彭金池报名参军,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高大挺拔的身板,还有政治可靠的家庭成份,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像雷锋一样的汽车兵。从此,他以雷锋为偶像。把毛主席著作当作精神食粮和方向盘。听党指挥、刻苦锻炼,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技术骨干。后来被部队提为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他所在的42军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年轻力壮,技术过硬的彭金池带领全班冲锋陷阵,日夜兼程地驾驶着大卡车奔驰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出色地完成了各种运输任务。越战凯旋后,他被委任为代理排长,提干大有希望。但提干指标有限,当轮到他时,“百万大裁军”的命令下达了,他只好脱下心爱的绿军装,离开奋战了十四年之久的军营,妻子可随军的希望也落空了。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彭金池无怨无悔.回地方工作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1986年,他被安置在娄底干休所,过去属民政局管,现在属退役军人事务局管辖的二级机构、也是涉军的机关事业单位。他服务和工作的对象既有身经战火考验的退役老首长,也有因公致伤致残的荣誉军人,能为他们服务,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的任务就是开车送老首长们开会,就医或外出观光,或为他们采购生活和办公物资。同时,为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这就是彭金池的工作重点。平凡之中见伟大,螺丝钉也能发光发热。

  五口从戎,军人世家

  在娄底,彭金池不仅自己成为学雷锋的典范,而且还带领家人努力奋斗。成为令人交口称颂的五好家庭。他的一家有五口人从军,除他之外,还有儿子、女儿先后参军,婚娶和婚嫁的儿媳妇及女婿都是退役或现役军人。涵盖海军、陆军、武警等几个兵种。被人称为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这样的家庭在娄底乃至湖南省也是比较罕见的,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他常自嘲地说,在这个军人之家。我既是家长,也是“老班长”。在思想上,工作上大家向我看齐,在学习上,孩子们一定要超过我。全家一起学雷锋,年终可搞评比竞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老班长的彭金池,无论是在部队带兵,还是在干休所带徒弟或教育晚辈,他都能做到身先士卒,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他带出的兵都是优秀的,立功获奖无数,凝聚着他的一份心血。

  责任担当,安全第一

  在和平环境里,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作为汽车司机这个有风险的职业,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四十余年来,彭金池同志之所以做到“零事故”,关键是思想上重视,技术上过硬。平时车辆的保养与维修以及路况的分析与判断,他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文化不高,但通过刻苦自学与进修,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更对车辆状况、交通路况及交通标识等知识了如指掌,他常说,不搞好安全工作,其他一切都等于零。

  怎样做到安全呢?彭金池谈淡一笑、他说了两个字:“勤”与“细”。勤奋学习,勤于车辆保养与维修;细心谨慎地处置各种状况,从不违章违纪。他说:我文化低,但是“笨鸟先飞”,比别人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进行车辆维修与保养。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能够早入林的鸟,又何“笨”之有?

  在部队,他开的是大车,夜驾,抢险过滩。遇险架桥、山路、弯路等这些状况他都经历过。到地方以后,他开的是小车,道路状况良好,他每天服务的对象都是有功之人。为他们服务,彭金池把它当作一种荣耀、工作之余,更是为他们衣食住行操心。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周到,老干部们对他翘起了大拇指。

  扶贫助残,拳拳爱心

  彭金池同志的老家是双峰县井字镇的一个偏远村庄。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这里成为省级重点扶贫点。他有兄弟姐妹九人,只有他一人在外工作。通过当兵,吃上了“皇粮”,且是人人羡慕的汽车司机,家乡人把他看成是“大干部”,但其实只是一位“老兵”,且老婆孩子在农村的“半边户”。

  彭金池的善举却感动了乡亲们。他把年迈父母的供养问题揽在自己身上,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接到城里养老,直至寿终。后来,妻儿在九十年代入城以后,又把妻兄黄群道接到娄底养老,这位妻兄又聋又哑,还有智力障碍。一个人孤苦伶仃,又不会干活,还经常外出“闯祸”,惹得乡邻鸡犬不宁。十七年前,黄群道到了娄底以后,与彭金池一家同吃住,老年疾病得到了及时医治,生活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有了保障,八十一岁高龄的残障老人,脸上不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妻兄住院期间,又是金池夫妇的照料与资助,使他能康复,从而健康地活到了今天。

  其次,妻姐年老体衰,生活陷入困难的境地,彭金池又伸出援手,助其养老至寿终。村里困难户和老弱病残,只要彭金池知道的,都要献上一份爱心。几十年来,不知多少次的扶贫助残,我们也没去统计。不管在乡村,还是在单位,“好人”“活雷锋”的美誉是人们对他善举的褒奖。

  伟人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外打拼一辈子,现今七十岁的彭金池夫妇带着妻兄住在一套九十平方的楼梯房里,生活是简单的,开一辈子汽车,现在只有一辆电动助力车出行,但他自我感觉良好,精神矍铄,知足常乐。在夕阳的映衬下,身高一米七五的彭金池银发飘逸,魁梧挺拔,快乐前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彭永根)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