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进入老年生活的人,最忌讳孤独和病痛的纠缠,我和老伴也不例外。
反躬自省,在职时把精力主要花在事业和子女身上,相互关照往往不够,磕磕绊绊的事时有发生,给对方的指责和埋怨凭添了不少生活中的不快与乏味,孤独之感徐徐而来。从岗位上完全退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观察了解对方,相互间多了信任和帮助,多了安慰和勉励,多了忍让和谅解,无端的怀疑和争吵减少,相伴终身、白头偕老的信念日趋坚定。
慢煮岁月
我和老伴进入耄耋之年,最大的外在变化就是面容苍老,行动缓慢,此为朝朝暮暮、年岁渐失所至。面对容颜的变样无力阻遏,而于缓慢,则可以慢制慢,从中品味慢生活带来的静好。
每天清晨慢慢早起,老伴做早点时我做早操。早饭后,她上街买菜提袋拖车,慢悠悠的,不用看时间。回到厨房,一站一个上午,不论拣、洗、切,不论蒸、炒、煮,不慌不忙,按步就班。上午时分,我专心读书撰文,以动脑养心为目的,不计较篇幅,不计较进度,即使读写收效不高,也无关大雅。下午小睡后一同出门参加有氧活动,或逛公园游玩、或去单位娱乐、或漫步街头纵览城市变化。游玩时随心所欲,不计时速步数。吃饭时,三餐细嚼慢咽,每餐非半个钟头不可。老伴与朋友相遇,尽找话题聊天,往往聊到兴尽涎干。就近旅游,彻底放松心情,让牵挂、浮躁沉静下来。有时随着电视、手机哼音乐,每逢高山流水一样的曲调,心灵顿时舒缓,天籁之音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慢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慢生活并非一味地拖延、耽搁、放纵,而是慢中有序,慢中有味,慢中有快。如我俩7时起床23时入睡,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增衣保暖应季合时,体重胖瘦膳食而定,离家出门不慌不忙,撰文投稿字斟句酌等。享受慢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我俩想要的样子。
清静为怀
所谓“清静”,结合自身实际,我俩定义为“不争不躁”。“不争”即不争吵,不争钱物,不争输赢;“不躁”即不急躁,处事冷静,不走极端,不动輒发脾气。
知足者常乐。老伴经常把“有吃有穿,子女孝敬”“不要上班,国家发钱”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她整天考虑的是如何把两人的饭菜做好,既口味好又有营养。她做了一辈子饭菜,从不说累和烦,有时我想去“打下手”,她不让,以“做不像”为由阻止我。我也知足,其它事抢着做,如涮碗、拖地板、爬高取物,买米提菜,烧热水泡脚等。做得最多的还是陪她一起散步、娱乐、看电视。说起看电视,我俩兴趣不同。她喜欢看生活喜剧片,我喜欢反特战争片。每当电视上战火纷飞、日本鬼子杀人,她就要换台。因有约在先,我不跟她争吵,坐在一旁打瞌睡。她见状便把摇控器给我,耐着性子跟着我看,或另起炉灶玩手机。就这样,我俩每天轻松惬意,清静自在地打发暮年时光。
鉴于有些家庭因遗产之争、同胞骨肉成仇的教训,我与老伴商定,打破退休后守住“三老”(老伴、老窝、老底)的常规,提前把仅有的两套住房做了处理,一套给了儿子,一套给了两个女儿。儿女们很领情,在他们居住的电梯房同一楼层购买了小户型单间,供我俩与他们相邻而居。他们说既方便照顾我俩饮食起居,又方便我俩不用爬楼梯。住新房两年多来,我俩的衣食住行用,他们都争着管、样样管。疫情防控放开后,我俩不幸感染新冠,他们及时给药、食补,使我俩很快阳康。双休日下午,他们见我俩呆在家里,便学玩麻将,陪着一同娱乐。四个小家庭聚会,他们轮流破费请饭,以遂我俩合家欢之愿。他们的这些举动,无疑舒适了我俩的生活环境,净化了包括我俩在内的每个家庭人员的心灵。
健康密码
我和老伴在职时,可以说是疾病缠身,此病未去彼病来。退休至今,经多次体检无恙,自我感觉身子骨比过去硬朗。健康密码是“五好三能”,即口味好、睡眠好、口语好、腿脚好、二便好;能独立生活,能自主保健,能正常交往。
身体状况的好转,得益于健康意识的增强与更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良药是食品,最好的医院是厨房;养生比不养生好,预防疾病比不预防好,自己做主吃对保健品比不吃保健品进医院治病好等等。在这些保健新理念、新认知的引领下,我俩自觉地把预防疾病落实到生活中,主动纠正种种不良习惯。久而久之,“治未病”成了一以贯之的养生之道。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第一要素。我俩这么多年始终保持每天有质量的睡眠6至8小时。好睡眠来自白天的生活、情感状况。举例说,三餐清淡营养,荤素搭配多样,适量吃助眠、易于消化的食品;心情平静愉悦,凡事想得开,烦恼不入夜;作息规律,衣食住行不乱不紊。我曾经患便秘毛病,晚上睡眠质量差。后来采取多喝温水,少吃辛辣食物,补充润肠通便保健品,如益生菌、粗纤维素等,加上合理运动,睡前热水泡脚,顽疾从根本上好转,失眠的痛苦彻底消除。晚上犹如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不藏精,春夏不长。第二天没精打采,身体健康从何谈起。
大概是原来长期生病的缘故,我俩60岁以后没生过大病(含慢性病)倒有点不自在,怀疑自己喜欢上了生病。去年底,新冠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儿子老在耳边唠叨,“人人都要感染一次”。我俩自以为身体不错,感染就感染,不久真的“阳”了。我5天后阳康,老伴晚15天转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唐代诗人张九龄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老了,大发孤独之情。我和老伴早知白发苍苍,却庆幸无孤独之感,无重病侵扰,且健康同在。(刘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