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6月15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五保老人”王之涣的气与节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5日  查看次数:119  放大 缩小 默认

  稍懂中国文化的人对王之涣这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作为盛唐著名诗人,他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可以说是传世佳作,耳熟能详,许多三五岁儿童都能吟诵出来。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王之涣”不是这个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而是双峰走马街镇一个年过七十的普通农民,并且还是一个五保老人。

  王之涣的原名是王模勤,也许他父亲取这名是希望他甘当勤劳致富的模范。然而当年纪大了又读了初中的王模勤却觉得这名字实在太俗气了,于是他就干脆把崇拜偶像诗人王之涣的名字作为了自己的名字。

  用手拖开围墙上比较笨重的铁皮门,我们来到了王之涣的院子里。站在坪前,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王之涣自撰自书的对联。大门上方横批的红纸已经完全发白,一看就知道这应该是去年甚至前年写上去的:“回首情难了”。两边的对联应该是春节前写的,红纸还很新。内容是:已负青春已负韶华,党恩未报国宝未还。

  王之涣家的围墙都是自己用红砖垒的。每隔一段都有柱丁,或红砖砌的,或用那些废旧桶子代替,看起来非常整齐美观。除了红砖是花钱买的,其他的都是王之涣搞废品回收时留下来的。但正是主人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创造了美的色彩、美的造型、美的享受。

  朋友们说主人极讲卫生,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所以我进屋时特意留心看了看坪里水沟,真正的是干干净净,水沟全用瓷板镶嵌。

  走进屋里,地面虽说是泥土地,但确实干净得很,所有实物都整齐摆放,井然有序,看起来给人一种舒适感。如果不是土砖墙、旧电视机、简陋家具,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农村年已七十有一的单身“五保老人”之家。

  我特意问主人:“你结过婚吗?”王之涣回答:“没有,但曾经一度有过女人。”

  在地坪和房子的一角,王之涣专门立了一杆约两丈高的不锈钢旗杆,上面还悬挂着一面鲜红的五星国旗,虽然说没有天天升旗,但重大节假日是必升不可的。而保留这一习惯,已经十多年了。问他为何个人在自家也升旗?老人的回答是:个人和家庭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我一个“五保老人”,从内心要感谢党感谢政府,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这朴实的语言,这不同寻常的举动,我的内心不免生出几分敬意!

  老人的土砖房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我问,县里镇里不是都在帮“五保老人”建新房,你为何没建?老人说“住惯了”。可据邻居说,镇里准备为他建房,但提出建好后在墙壁上要写上谁建的之类的字,老人说,“我的土砖房冬暖夏凉,住这个就可以了”。就这样婉拒了。

  老人的邻居、著名花鸟画大师王憨山的堂弟王宜云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王之涣搭建杂屋,占了邻居王憨山家的一点地,作为友好邻里,憨老自然同意,但也提了一个要求,“你这房子哪天不用了,这地要退还给我家。”慈善的憨老考虑到既要帮助王之涣,成人之美,但又考虑到他毕竟是个“五保老人”,以后还存在土地产权归属问题,所以才这样说。憨老2000年就过世了,没过几年,王之涣把搭建好的杂屋拆掉,然后在另一个方向又重新建造。王宜云不解其故,问他这样做是为什么?没想到王之涣的回答是:“我不拆掉,对不起你死去的大哥(憨山),我要兑现当年的承诺,把这地还给他家。”就为信守几十年前一句话,王之涣不惜浪费钱物,拆旧建新。这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诚信与善良。(王磊)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