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远洪
深巷雅静古商城
流过沈从文先生梦里的那条长河沅江,承载着他“美得让人心痛”的感叹,温温婉婉流至洪江,孕育出“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古商城。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是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商城依托水港囗岸,敞开万里胸怀,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土纸、鸦片闻名。其中“洪油”即洪江桐油是当时商城经济繁荣的产业之首。1939年2月8日,中国政府以桐油作担保,促成《桐油贷款合约》,向美方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期限5年,中国在此期间向美国提供22万吨桐油。中美历史上有名的桐油贷款,中方依靠桐油换取了大量军备物质,加速了抗战的胜利。
洪江桐油,色泽金黄,清澈明亮,具良好的防潮、防腐、防蛀功用,是房屋、船舶、农具、家具、雨具之理想涂料。1864年,张吉昌在洪江创立第一家油号,形成集收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的经营结局。他在武汉、镇江、上海设立分号,聘专业经理掌柜,走向集团化规模化,是“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典范。之后,又有杨竹秋、徐东甫、肖云斋等来到洪江经营桐油,形成“八大油号”格局。年销量7万吨之多,值白银千万余两。日寇大举进攻中国,长江封锁禁运,产品积压。1939年,因为镇江管事邓子英一封信,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的“运油资敌罪”将八大油老板锒铛入狱,轰动全国的“八大油号案”对洪江油业无异于灭顶之灾,殃及洪商各业,昔日辉煌,一去难返。
整个商城没有刻意的规划和排列,有商号、作坊、客栈、会馆、钱庄、油号、烟馆、青楼、寺院、镖局、窨子屋、店铺380多栋,面积十万余平方米。无愧于昔日“小南京”之称。巷子宽窄不一,两边墙垛相向耸立,厚实而又壮观,无形中既能觉出一种古朴粗犷来,又透出一份别样的气势磅礴。地面全是青石板铺成,被踩踏得细腻光滑,历史沉淀的味道深深刻在青石板上,尽透着一份特有的肃静与孤傲。沿着窄窄的巷子前行,静听着脚底往上传来的那份浅浅的低沉与悠远,仿佛千年的时空便一步跨越。深巷静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苔藓苍翠。悠悠青石板串起的七冲八巷九条街,如走迷宫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宽忽窄,忽明忽暗,绕得我晕头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猛抬头,两边多是青砖砌筑的墙体,当初的粉饰仍有残留,千百年雨露风霜侵蚀,大都斑剥残落,但未见修补痕迹,这应是最真切的、原汁原味的古城模样。眼光顺着墙垛往上爬,往上爬,便到了深遂的蓝天,似乎只有借着这份深远,才能看到千百年前的那份繁华一隅。
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起通风、采光、排水作用。大门外的空旷处,靠墙放着一囗硕大的、用整石凿成的长方形储水缸,想必是防患于未然吧。建筑用材仅砖、木、石而已,未见一钉一铆,千载有余,依然坚固、实用、美观。用桐油涂抹过的房梁、栏杆、窗棂、格扇,看上去泛黑陈旧,甚至破损,但雕刻功夫与造型之巧仍显露无遗,飞檐翘角展翅欲飞,既复杂细致,又简朴自然,既展现出我国古建筑艺术之极致,也暗合着其此时此地的商贸繁荣与民生之富足。
与别的古城镇不同,这里鲜有正式经营的摊位和店铺,更无特产或纪念品的叫卖。几个老宅门厅有些经营,你走过或走近,从不招徕,店主默不作声,一切随缘。很难见到有几户常居老宅,零星几户是政府“请”过来的,一为保护古城作点维护,二为古城注入点生气而已。不经意间走进一家古董老店,文物、古迹、字画满屋皆是,要有尽有。店主在悠闲地看手机,当问及架上摆放的青花瓷、瓶、盘、碗价格时,才起身告诉我,有明代的、清代的、近代的,年份不同,价位不同,但本店绝无赝品假货。他还说,店里的生意全靠一批藏友支撑,大家相互信任,收到好货议个价就发出去,前几天收到一个古铜镜,被朋友”请”走了,并打开手机给我看。如此一说,我走近架上将两个青花瓷瓶看了又看,终因无人参谋而未成交。偶尔有一两户人家的大门开着,让人可以窥见阴翳的庭院里,有一些石头、花架,上面种植着一些花木盆景,看得出这些主人的后代,都因袭了先人的生活品位。难怪有人慨叹这里的人“日子半忙半闲,生活半丰半俭,心境半佛半仙”。
小小商城,是国人千年商道、人道的缩影。虽已落寞,但不会轻易死去,因为那里的精神、文化、习俗渗透在每一寸土地、每一块青砖黛瓦之中。来时回旋在脑海里的一个疑问,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为什么曾经成为无数省的物质聚集之地?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洪商的诚实守信和便利的水径,二者合二为一,铸就了曾经的灿烂辉煌。而今,昔日的繁华黯然退去,留下的是纵横的小巷,黯淡的青石板,庭院深深的窨子屋,裙摆飘飘的历史,任由后人去探究,去追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