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炳麟
文旅融合旅游产业随着互联网新科技的介入,沉浸式旅游现象与过程已成为众多旅行人乐于采用的体验方式。于是,沉浸式景区、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文体综合体、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艺术展、沉浸式餐厅等应时而生。
顾名思义,“沉浸式”即全身心像浸入水中一样,投入到某项事情中,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身临其境地享受这样旅游带来的快感。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家的自驾游与沉浸式旅游进行了亲密接融,位于九嶷山周边的宁远、江永、蓝山等县市成了我们打卡的目的地。
第一天,我们落脚江永县辖下的勾蓝瑶村。通过近看远眺,整个村落的地形地貌尽收眼底。通过登城墙、走田园、逛街道、进庙宇,徜小溪,瑶村的古老特色、乡俗民风、田园风光、振兴变化,一一摄进心灵。通过访村民、同娱乐、共美食、住民俗,经受一次醍醐灌顶的洗礼。一句话,我们进入瑶民古寨,专注力完全沉浸于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过滤所得是满满的正向、积极的获得感和愉悦感。一个占地面积仅6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三千的穷山村,为何在攻坚脱贫后的乡村振兴中,摇身一变,幸福转身?我们过访一日,沉浸于勾蓝的历史和现实,很快找到了答案:“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沉浸式旅游与观光游大相径庭。前者一般需要游客从思想到行动有足够的认知和准备,如甘愿“沉浸”,不求“浮漂”;对旅游地先入为主地查询资料,做好攻略,自驾出游。后者则轻松得多,只要跟随一个旅行团,依草附木即可。两种不同的旅游方式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前者在体验中凸显个人自我认同感,沉浸在充满趣味性、梦幻化的情境中,具有生活环境熟悉、互动体验亲切、故事性和角色化程度强的特点,“无沉浸不文旅”成了恪守心灵的遵循。后者的收获连游客自己也无迹可求,一句顺口溜倒是给这种疲于奔命的旅游做了最形象的概括:“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傻笑。”
沉浸式旅游的成功离不开接洽游客方努力发展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场景,培育多样性沉浸式体验项目。迄今为止,沉浸式体验项目中除了声光电的使用,通常还包含了影像、互动装置、环境音模拟等元素,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运用也屡见不鲜。其中,一种更包容、更跨界的“环境”属性更引人注目,被视为地域性文旅融合的雏形。“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的模式也开始成为拉动夜经济消费的重大项目。
在勾蓝瑶村,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影像、特效、灯光设备等一应俱全。通过投影融合技术,将投影画面投射到大型或者多面的投影幕上,配合音响、灯光、烟雾等,从各个层面包围观众,全面覆盖观众的视角,加上互动感应系统智能控制,和观众产生互动,如移步生花、手舞成花等。“沉浸式夜游”灯光秀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带给游客全新的媒介和多维度游乐体验。夜游蓄客,打通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要素之间的联动性,成功推动村寨旅游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沉浸式旅游是一种伴随体验经济出现的新的旅游方式。近年来,由于经济慢慢变好,以及疫情的反复,本地游和城市深度游持续火热,沉浸式体验已经成为人民对旅游消费的新需求。有求必应,许多旅游现象让广大旅游者心悦诚服。
例如游乐场、迪斯尼主题乐园,利用感官刺激,让人感觉到一时的爽快或满足。下棋、扫雷等游戏,利用认知经验,挑战人的技艺与技能。
又如KTV的环境与灯光营造出让人分不清是白天或黑夜的感觉。而这样做,商场要让人沉浸在忘我的购物中流连忘返而忘记时间,迪斯尼乐园,甚至赌场是为了虏获顾客长时间驻足而不离开。
再如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把参观者的视觉、听觉、手感通道封闭起来,产生虚拟视觉、虚拟触动感。或者通过数字摄像头、遥控器、红外线感应灯等多种采集工具,将观众的语言、表情、动作或其他“肢体语言”进行捕捉和数据分析,并根据计算机的程序处理,以获得观众的全身心参与和体验,从而实现与观众即时的“对话”互动。
如此,沉浸式体验旅游不是一个噱头,它的存在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景区能坚持“文化内涵高,接待范围集中,室内场景优先”这些属性,那“为了游客一切,一切为了游客”就不是一种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