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远洪
一片冰心印我心
19日上午,汽车从安江缓缓驶进黔阳古城,一路风景如画。在车上,罗平文说,这里满城满街都挂着印有一个像酒壶模样的红灯笼,连起来是一句诗,谁能先猜出来?因坐车上一晃而过,“不识庐山真面目”,都不敢言声,但我心里在想,这是谁的杰作?
下车了,我终于看清,这不是被誉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写下《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吗?大家围了拢来,看了又看,觉得也是。清道光年间,黔阳县令、挂林书法家龙光甸很钦佩王昌龄,与其子龙启瑞合篆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形成一个形似酒壶的篆体“壶”字,并堑刻成碑,置于芙蓉楼内。如今,当地政府把这个“壶”字堑刻在西门(中正门)小广场青石板上,组成一个巨大的文字图案。它不但成为西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黔阳古城的标志性符号。现在古城所有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印有这个“壶”字的灯笼,把古城装扮得古香古色。华灯初上,大街小巷,喜庆顿生,犹如梦境一般吸引人们穿越唐朝,去感受大唐风采。
坐落于沅水舞水汇流之处的芙蓉楼,有楚南第一名胜之誉,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现存的芙蓉楼,歇山式重檐结构,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亭、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二楼中堂内,挂一幅王昌龄画像,最神奇的是画像中王昌龄的眼睛,会看着你走动,左右移转,仿佛要与你亲切交谈。凭楼远眺,可见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笼阴,舞水烟波浩渺,白鹭群翻。龙标县尉王昌龄在芙蓉楼上览黔城之相思湖,或常临江边,看青山吐翠,观大江奔流,叹命运多舛,挥毫写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绝唱,彰显了文人品德高尚的气节与纯洁依旧的品格。诗人笔下的“冰壶美德”成为清廉品格的代表,也成为千百年来为官之人的行为准则。
胜景千年志,人文万代铭。芙蓉楼北侧竖立128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主体是两面碑廊。里面是芙蓉楼本身的碑刻,含文人墨客的诗词碑、芙蓉楼修复碑及芙蓉楼刊刻的名家书法碑;外面是黔阳县行政碑刻,亦为原黔阳县文物部门从古城征集到的清代政府的文告碑、记事碑等。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笔力苍劲,凿功到位,字字精到,神采飞扬。其中有颜真卿、岳飞、米芾等人手迹。收集碑文之多,艺术价值之高,是湘楚文化最完整、最丰富、最独特、最壮观的记录,堪称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之瑰宝,为过往游人提供了碑刻饕餮大餐。
面对舞水河,被称为“三绝门”的芙蓉楼龙标胜迹门,主体高达12米。何为三绝?一曰大型泥塑黄昌龄送客图,两边衬以春夏秋冬风景及白鹭、荷花图等,为旷古技艺;二曰牌坊向前倾斜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而不倒;三曰门楣正中的指南针方位相悖,上南下北,为千古之迷。
黔阳古城,古建筑、古书院、古遗址、古庙宇、古碑刻,要有尽有。再加上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在此为官七年,留下许多脍炙人囗的诗句,被烙上文化古城的印记而古意悠悠。如: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下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又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再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故乡。失意孤独,离愁别绪,空寂悲凉,以酒释怀,可见一斑。
移步古城,轻轻地走在青石板路上,睁大了眼睛,害怕错过了它的每一处。古城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罗列有致。严谨整齐的丁字巷,封火墙间隔的窨子屋,最具地方特色的吊脚门楼,青苔浸石的土吊井,历经战乱的红砂墙城,庄严神秘的宗祠寺庙……让人震撼。古城的美,不但体现在古城建筑的布局上,也体现在屋顶、门窗、古城墙、青石板路上,随处可见的斗拱、马头墙、窗棂、楹联无不流露出古城的岁月沧桑与历史痕迹。
现为中正门的西门原为安定门。登上城楼,前可览沅江景色,追思古人的迎来送往;后可观古城全貌,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赤褐色巨石砌成的门洞,因为年代久远风化侵蚀,凸凹不平。1938年,戴笠在此举办军统特训班,蒋介石来此视察从水路走西门进城。戴笠觉得蒋走西门不吉利,改为中正门,手书后镶嵌于门楼沿袭至今。门上方“高瞻远瞩”四字,为蒋介石亲笔所书,为表彰戴笠在黔阳的作为。现存的节孝祠,曾是戴笠寓所、国民党黔阳县党部、军统局中央警官学校黔阳特训班、国民党民报社所在地。黔阳特训班为期一年,培训的军统、谍报、电信、翻译、爆炸、驻外武官等800余人,为抗日战争输送了不少谍报人员和外事专家。
黔阳古城,一座底蕴深厚而又低调了两千多年的城,岂能半天看透?但“诗家天子”的冰壶品格,已深深镌刻在我心头。
怀化,青山如黛,碧水如练,古意斑斓,革命薪火相传,人们淳朴、坚韧、勇敢、善良,是个怀乡怀景怀味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