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第一小学 郭振宏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凸显生活气息,才能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钻研教材,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钻研整合教学内容,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要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同时应该开放教育空间向学校、家庭以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学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比如与父母去超市购物时计算零钱,计算家中电视机、餐桌等的面积,分析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等,在与小伙伴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多少人进行怎样的分组才合适等。总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增加与数学的亲近感让数学通过生活由难变易。
关注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时,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学以致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合理安排时间”“认识钟表”等知识时可以安排课外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对照知识点亲自体验完成,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变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