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8月31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易中天父辈的娄底情缘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任远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原湖南省广播电视学校(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易复刚,易中天堂兄,今年80岁。

 

  △一九四零年春节摄于安化兰田五车堂门前

 

  △五车堂目前仅存的一栋二层砖木房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正在长沙当老师的我的父亲就随学校迁移到相对偏僻安全的涟源市蓝田镇(当时叫安化县蓝田镇),坚持办学八年多。地点是蓝田的五车堂(今属涟源市六亩塘办事处五车堂社区)。

  1938年11月文夕大火,长沙化为废墟,一片灰烬。

  1939年9月,日本鬼子进攻湘北,我的老家湘阴沦陷,祖屋被烧,长沙也是废墟一片,一家人无家可归。无奈之下,大家族几十人只好先后投奔蓝田,在父亲办学的地方住下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940年春节,惊魂甫定的全家人难得在异乡团聚,邻居是刚从长沙逃难过来的一家照相馆的老板,为回报我父亲对他的收留之恩,就提议大年初一拍一张照片。于是有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上有43人,如今健在的还有6人。

  照片上并没有我,三年后,1943年8月我才在蓝田出生。照片中有我的爷爷、奶奶、叔爷爷、姑奶奶,有我的父母和叔姑长辈,还有我4岁的哥哥、2岁的姐姐。三排右起是我妈妈盛漱芬、后排正中是我的父亲易仁荄。最高者是我的六叔易庭源(易中天之父,著名经济学教授)。

  听我的父辈们回忆:当年在蓝田镇办学时,流传一句话,说这里教育界有“三巨头”,指国文教员周惇元,历史教员易仁荄,英文教员黄老师”。

  “周惇元”即周世钊,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同学和好友,著名教育家,曾任一师校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副省长。解放后毛泽东到长沙时,多次会见他,同游岳麓山,并有诗词唱和。

  我的父亲在蓝田时,与周世钊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文史不分家”,他们经常切磋学问,互换书看。解放后也有来往。1974年我还陪父亲去过他家,专程看望他。这是后话。

  抗战胜利后不久,我就随父亲回到长沙了。

  这张照片当时冲洗了多张,由各大家庭保存。但由于战乱和多次政治运动,有的遗失有的毁掉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五爷爷之子、北京的陲叔在清理“文革”抄家物资退还工作时,才从一本书中找到这张照片。上面还有红卫兵踩踏的鞋印。陲叔心痛不已,特请照相馆师傅修复,才恢复了几十年前的原貌。

  2014年,中央电视台打算拍摄文化名人寻根系列节目《客从何处来》,拍了马未都、陈冲、阿丘、曾宝仪的寻根故事。当时还打算拍摄易中天。央视的编导到长沙后,找到了我,希望提供线索,我就提供了这张照片,和曾祖父留给我父亲的一块瑞士怀表。他们如获至宝,就以照片和怀表为线索,让易中天去“寻根”。还一再叮嘱:不能告诉易中天。

  由于我妹妹跟易中天是同年,且同在新疆下放多年,就由她和唯一健在的长辈、90高龄的我的薰姑参与拍摄。她们来到涟源市蓝田镇,通过知情人带领,找到了80多年前的老屋五车堂。再邀易中天前来“寻根”,还故意不告诉他会见到何人。见面后再由我的薰姑现场讲述五车堂的故事……

  其实,易中天和我妹妹都是1947年出生在长沙,与五车堂无关,自然不了解五车堂。他也只是后来在父辈们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才知道五车堂。我们的父辈在这里逃难时住过8年的地方。(我父亲和易中天父亲是亲兄弟,照片上站在正中的两位。)

  五车堂后来的主人见到央视编导来拍电视,很高兴也很配合。还与我妹妹联系,甚至想请易中天掏钱修整旧居。妹妹也打算邀我前往参观,那才是我出生的地方啊!

  可惜我们因故未能成行,房主人久等无下文,就把旧屋拆掉,兴建新楼房了。当时我正打算前往参观,得知正在拆除,就决定不去了。唯一的遗憾是,我的出生地,明明已经找到,却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没有去现场看看。感谢我的学生,他在近日专程去了五车堂,拍下了五车堂的现状,让我对五车堂又有了印象。

  就是这张珍贵的照片,曾在《长沙百年》、《长沙老照片》等书籍里刊印,在《长沙晚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2018年9月22日,《金鹰报》整版介绍了这张老照片的经历。不久又拿去参加征集最美全家福活动,获得唯一一个特等奖,还让我在颁奖大会上讲话。

  八十多年前的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既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记忆,承载了家族的荣光,也让我们记住了蓝田的历史,时刻不忘当年的蓝田,在家国有难时,它让我们的先辈在这里有过幸福安定的生活!蓝田,永远是我们值得回忆的地方。

  蓝田:抗战时期的全省文化教育中心

  蓝田是涟源市的城关镇,四周环山,不到近处不见城。据修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安化县志》记载:此地因山林郁蔽,土壤肥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南轩考察至此,谓“地宜蓝”,后果艺蓝弥野,故名蓝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蓝田有利驻守的地形,加之物资资源较为丰富,汉口、长沙等地的一些工商户陆续迁来蓝田经营,长沙等地迁入的中学近20所,包括:周南、长郡等。还新办了国立师范学院。仅在国师,先后有87名教授、46名副教授在此任教,著名教授有江苏的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镇内人口陡增至5万多人,特别是抗日前线急需的棉布、棉纱、棉花加工业尤为兴盛,整个蓝田,“机抒之声终日不绝于耳”。蓝田一时成为人民关注的湖南抗日后方名镇,“小南京”的美名不胫而走。

  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教育在抗战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据统计,战前全国高等学校108所,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被破坏了91所。服务于战争的人才严重匮乏,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使国民党政府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民党教育部决定迅速筹办全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学院,在院址选址上,筹委们曾考虑过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湖南长沙。因故都没有选中,1938年4月,先期从长沙迁到蓝田的长沙长郡中学校长鲁立刚先生向廖世承介绍了蓝田镇的情况,希望他能前去办学,廖世承和筹委们寻寻觅觅,沿湘江溯湘潭、湘乡、来到距长沙西南约400华里的安化蓝田镇(今涟源市蓝田办事处),又发现了光明山麓的李园时,大家都认为,这里是较为理想的院址。

  国师的办学宗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严正真诚之态度、丰富有用之学术、继续研究之精神、尤非有坚强之民族意识、热烈的牺牲精神,刚健笃实的体魄,刻苦耐劳的习惯不可”,否则,“不足以为人师,不足以负担教育之责任”。可以说当年像国师一样,蓝田镇的所有学校,都以严谨治校闻名。

  蓝田,这片神奇的土地,也因“山沟里有一群名教授”,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为蓝田乃至湘中地区的文化教育增添了光彩。80年物换星移,事已早成陈迹,但是,这一段峥嵘岁月所创造的百年树人的业绩将与日月同辉,历史也将永远记录着那群人、那些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