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看一次电视也要评分,还要通过广播以“通报”的形式把每人得分情况广而告之,听上去有点新鲜。
“通报”中说,“按照村规民约和村支两委宣传推广的会议精神,对参会观看村民每人加3分,在外移动观看村民每人加1分。”然后分院落把观看人员的名字、得分情况一一公布出来,按照每个院楼收看人员的比例进行排名。
8月19日,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播出了油溪桥村利用积分制管理,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闯出新路的典型事迹。一个小小的村子能在中央电视台重磅亮相,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把一件看似是村民业余生活看电视的事情弄得那么严肃,甚至上纲上线,有人可能会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了。那么,这真的是小题大做了吗?
油溪桥村积分制实行15年来,积分项目越来越健全,积分标准越来越精确。大到参与村里公共事务建设,小到村民的扫屋关鸡、抽烟喝酒。据村干部介绍,村民年终积分将直接与村民的资产分红、资金分红相关。今年每1分的资金分红就可能达到5元。如果你今年的积分有1万分,那么今年的资金分红就可能达到5万元。真是“高山滚石头”,实打实的实惠。村民苏术初深有感触地说,“实施积分制以后,越干越有劲了,因为我们干好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资金,都有了丰厚的回报。”
经过十多年的积分制管理,油溪桥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石头上面种庄稼”的贫困村现在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样看来,积分制积累的不仅是字面上的分数,积累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积累的是村民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
现在走进油溪桥,整体感觉虽然没有华西村、南街村那么高大上,但是村容整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村民精神抖擞,“谁不说俺家乡好”成为他们自豪的标签。村支书彭育晚说,“积分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全方位参与各项事务、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对村民的习惯、文明养成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正让村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物质方面应有的回报,而且在精神层面,懂得怎样才能够让自己过得更有尊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油溪桥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和美乡村’。和美,除了强调自然环境美丽之外,还强调乡村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融洽、更加顺心。”
所以,积分制积累的不仅是村民得到了多少实惠,也积累了村民的德行,积累了村民建设“和美乡村”的无穷能量。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式因为这种良好的积分制管理,给了村民一个明白、还了村干部一个清白。村干部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就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我常常喜欢以一个“村支书”的身份在公众面前“嘚瑟”,主要是我对农村工作确实有太多的感受和感情。90年代,我就在村里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把村里的重大决策、农业税费收缴、计划生育、困难村民救助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都通过村务公开栏、文字榜、广播等形式公开出去,让村民家喻户晓。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村的村务公开做法还被列为了娄底地区的典型案例。
油溪桥的积分制在很大程度就是村务公开的延续和完善,比如文章开头的看电视也要评分。往深处讲,积分制还积累了村干部的公正、廉洁、威信,从而积攒了全村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何况一个村里的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目前,油溪桥村的积分制管理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油溪桥村的“村务事务管理平台”动态监测,全国已有41200多个村适用积分制管理,服务村民736万人。油溪桥村的积分制管理,应该是一次利国利民的有益探索,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些朗朗上口的话,说的就是我们的干部要有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9月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入第二个阶段,参加范围包括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其它基层党组织。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油溪桥这样活生生的样板学习。学习他们善用“积分”管理的务实作风,学习他们聚沙成塔的政绩观,领悟他们一心为民的精神内核,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贯穿始终,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谢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