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0月12日> > 第6版 > 新闻内容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期主持 李爱文

  《水调歌头》又名《台城游》、《水调歌》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牌之一。相传始于隋炀帝开凿汴河所作。其故事过于血腥悲凉,今不忍传述。《水调歌头》初始为凄凉之乐,后经北宋苏舜钦、苏轼两位学士的创新,开创了昂扬、豪放之音。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注意:这个词牌分为(平韵体、平仄韵错叶格和平仄韵互叶体),一般奉“平韵体”为正格。其格律如下:

  中中中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中中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中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中平。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起笔就提问“明月几时有?”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紧接着“把酒问青天”,这一问,问得痴迷,却又飘逸,好像将词人所有的精气神都贯注在这一问里。词人这是把“青天”当作他的挚友,把酒相问,彰显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结合他创作这词的背景,这一问,也隐现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想重回朝堂一展抱负的情怀。接下来又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直陈于读者,引出后面的“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词人设想自己曾经是月中人,既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高处之寒。用一个转折句急转直下,道出了矛盾的心理。也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月宫虽美,但是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不如在人世间倾情一舞,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下片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蕴含哲理。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

  苏轼的这阕词,作为《水调歌头》这个词牌的代表作,莫怪历代文人雅士为其折服。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的孤高旷远意境,把无限怀念胞弟的感情融入其中,反衬出词人遗世独立的意绪,在月的阴晴圆缺变幻中,隐射出浓厚的哲学意味,这是一首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