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1月02日> > 第2版 > 新闻内容
双峰清峻亭:炉火依然旺盛 茶水依旧甘甜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亭,大多数建在莽莽大山之中,供过往行人遮阳避雨之用。一个炉子,一个木桶,再加上两三条长凳,就构成了茶亭的全部。山间清冽的泉水,在炉火中,烧得翻滚,香得数里。

  可当年古道上的茶亭,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早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即便茶亭的模样还在,也是荒芜孤寂,更谈不上还有人坚守在大山的茶亭之中。但双峰县锁石镇境内的清峻亭,它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亭中茶水依旧飘香。

  清峻亭,建在锁石镇的黄龙山上,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黄龙山,海拔500余米,也是双峰通往衡阳市衡山县的一条要道,边境绵延20余公里。

  近日,我们来到了清峻亭采风。到达黄龙山山下后,随行人员告诉我,清峻亭不只是一座供行人遮阳避雨的茶亭,而是清朝时期这古道上的驿站。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峻亭里来往者有文人墨客,有山野村夫,三国时期的名人蒋琬在此停留小聚,清朝重臣曾国藩也多次在此以茶会友。

  在太阳似乎落了地的晌午爬山,像是肩挑重担。从山脚沿路而上,挥汗如雨,气喘吁吁。这是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山间小路,虽然大多数路段的青石板早已“不翼而飞”,但还留有零零散散的青石板,在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路的两边,有古木参天,有蝉鸣响林。我吃力爬山汗水洒了一地,这汗水,似乎与先人肩挑手提铺路时的汗水异曲同工,多少辛酸与劳累,全在汗水中。在半山腰,我们碰到了三位刚从清峻亭下来的衡阳籍游客,他们告诉我,说如今大山里的茶亭还有茶水喝,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其因是很多茶亭不是“灰飞烟灭”,就是人走茶凉了。

  经过一小时的走走停停,终于到达顶峰。在一片空旷之处,清峻亭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它倚山而建,临风把盏,粗朴中倒也不乏雅致。“清峻亭”三个大字,既有刚的苍劲,又有柔的韵味。特别是亭里的每副对联,主题都以“茶”“水”“山”为主,写出了茶的甘甜,水的清澈,山的伟大。清峻亭的碑文,堪称经典之作,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双峰、衡山两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亭里左边是茶水供应处,有柴火烧开的山泉水,有现代都市供应的矿泉水,一尊关公菩萨,气宇轩昂端坐墙上,日夜守护着双峰、衡山两地山民的出行安全。陪同的贺镇长告诉我们,茶亭的茶水之所以依然如昔,是有一位老人常年坚守茶亭,守望大山,老人说只要身体好,茶水不会消失。只可惜老人临时有事外出,我们此行没有和老人见面。

  茶亭里的山茶不但生津解渴,而且能够增进脚力,虽然这是一种粗得不能再粗的山茶,没有精致细巧的外形,却飘逸着乡土缠绵的芬芳,发散着人世间隽永的温情。

  这些茶亭屹立在乡村袅袅的炊烟里,突兀在荒郊金色的晚霞中,它们虽然名不见经传,却铭刻着历史的沧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彰显着山里人的勤劳和善良。

  如今,很多茶亭早已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谈不上有“茶香飘十里,笑谈响山林”的热闹场面。而清峻亭,却如沙漠里的胡杨树一样千年不老,仍完整无缺地屹立于大山之巅:炉火依然旺盛,茶水依旧甘甜!  (彭剑峰)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