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收割机正在村头抢收晚稻
东边下雨、西边下雨,就是这里不下雨。山上除了耐旱的松柏树外,还是松柏树。
刚刚栽下去的油菜苗又干死了,他们只好第二次下田补种。
水利条件差点的100亩一季稻后忙着种油菜,水利条件好点200亩双季稻田的晚稻还没有收完。今年一般地方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新源村今年还是干旱得厉害,不然今年的稻谷可能要超过200吨。但是这个收成已经是新源村多年没有看到的好光景了。
土地抛荒是几年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对于这个缺水严重的石灰岩村子,更是靠天收成。纯粹依靠人均0.6亩薄田已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需要。全村1600多村民,六十岁以下的基本外出务工。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在家里的老人家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完全奈不何。“那个平地方的田都没有几块田种水稻了。山上的路都没有了,人钻都钻不进去了,全部是杂草荆棘。有的田里长出了一尺多大的树。”老支书向礼奉说。
杨红锋是土生土长的本村村民。家里四弟兄,他是老大,三个弟弟都在外面工作。老弟们多次跟杨红锋讲,“搞了半辈子村干部的,家里还是个现样子,我们到外面随便给你搞点事,都要好多了。”可是老弟们哪里知道老兄多年村干部的经历,已让他对农村工作有了深厚的感情,更让他寝食难安的事是眼前这片日渐荒芜的土地。“一日无粮,国将不国啊。”
2018年,杨红锋着手在村里推行土地流转,尝试农业集约化生产。这项政策不管是对他自己还是村民而言都是一种“新玩法”。为了保险起见,杨红锋开始在一个组试点。通过村委会给村民宣讲土地流转政策,重新丈量土地,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土地交由合作社具体经营。
“我还想留点土地做蔬菜怎么办?”“到大田旁边专门留一片土地用来种。”
“我的田被用作修水泥机耕道去了,很难恢复了,又怎么搞?”“加大补偿额度”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杨红锋一一做出回应。
民以食为天。杨红锋从农民那里流转来的土地还是以种水稻为主。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小田改大田。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田间修建机耕道。把原来的排水土沟改成了涵洞,既保障了排水又可以在上面修建道路。荒废多年的水塘、渠道重新回到了村民的视野。
从此,村民除了每年有2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到合作社去做事挣工资,再也不用为田土荒芜发愁!
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其他村民看到这种甜头后,在村里全面推开土地流转工作就不难了。现在全村已经流转土地680多亩,100多户村民成为股民。地成畴,路成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思本溪上多年没有运转的3个灌溉电排修复启动,还增加了2个新的。
新源村在发展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实现辣椒、西瓜、玉米有效轮番种植。建起了200头牛的养牛场,形成稻草喂牛、牛粪回田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压力最多的时候一是受灾的时候;二是产品销不掉的时候;三是资金问题,资金周转不回;四是在赶季节时机械出故障的时候。”
“刚刚开始时,因为没有钱买烘干设备,收来稻谷不能及时烘干,浪费了好多粮食。现在好多了。”
有了梧桐树就有凤凰来。曾青梅是新化县维山乡人,初中毕业就去了湘西作建材生意。“通宵加班是常事,白天还要跑客户。”也就靠着自己敢闯敢拼,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2019年,三人出资合股在新源村流转的荒山上建起了存栏3万头的现代化生猪育肥基地。“那个时候这里完全没有路。我们当时都是穿着靴子和牛仔裤钻进来的。”看到新源村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他们准备与村里进一步合作,对全村发展升级规划,走一条以农业产业为龙头的旅游观光农业之路。“现在我已成了新源村的新村民了,不把新源村建设好都觉得对不起村里那群创业人。”
现在,杂草丛生的新源村又恢复了阡陌交通的农村图景。该村的集体收入由五年前的两千元,增加到了25万元。村合作社每年80万元的工资开销也都落到了村民的口袋里,让村民在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合作社多余的机械能力还可以向外村输出,带动更多的地方实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益阳、怀化等地还专程到新源村来学习他们的土地流转经验。
“马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肥沃的大地好像是浸透了油,良田万亩好像是用黄金铺就……”清晨五点,安静了一个晚上的资江开始慢慢苏醒。资江边上,一群太极爱好者在悠扬的晨曲中迎接新的一天。从小爱好武术的杨红锋这五年的清晨两个小时几乎在这里度过。“工作的压力太大,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这里离镇政府近,练完太极,在车上换了衣服,到镇上的小店吃个早餐,就可以去镇里办事。”这种实用计划,也许只有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杨红锋才想得出。(谢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