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炳麟
应侄媳妇小罗老师之请,我和老伴重游她的娘家新化县水车镇。
晨曦普照大地,侄儿驾驶小车不足3小时进入水车镇地段。路还是那条路,山还是那片山,只是险巇的山路宽敞、平直、安稳了许多,一排排新筑的民居群把城市化进程中的山区新貌展现在我们眼前。我欣喜地喊着“开慢点”,以满足心之企求,去寻找昔日的模样。
进入景区,我们先去小罗家看望她的父母。她的家与紫鹊界梯田的最高处平视而对。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十分明显。小车抵达板屋前,罗家俩老与儿孙们已站在堂前迎接我们。见面寒喧后,主客同进左面正屋,说笑着一一落座。自产的花生、瓜子、黄糖、水果、烤薯片摆满桌子,小罗妈把泡好的绿茶水送到我们嘴边说:“这是山上的水泡的山上的茶,可好喝了。”说完,小罗爸妈去披屋杀鸡宰鹅,烧饭做菜,其他人陪我俩品饮美食美茶,畅谈不变的民俗与乡情。
吃完午饭,我们来到紫鹊界新增的360度全观景台——紫鹊阁。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雾尽去,只见30余座1000多米高的山峰连绵起伏,山中重重叠叠的板屋点缀着层层梯田。梯田是紫鹊界景区的中心景点,从500米到1200米之间,共500余级。秋分时节,梯田里的水稻从上至下,一片金黄,美不胜收。这里的梯田乃天下奇观。奇在梯田高处无任何山塘、水库,而梯田之水,却四季不绝,久旱不竭,洪涝无忧,堪称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因山高林密,生态环境原始优越,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综合形成储水保水系统,凭着山中独特的岩石裂隙、孔隙、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俗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
当天晚上,小罗父母把我俩安排在离家不远的民宿过夜。这里环境幽静、凉快,凡城里酒店有的设施、用品都有,城里没有的山泉水、清新空气,古色古香的器皿、壁画,这里也有。晚餐所馔,样样自产自足。小鱼干的香醇,各色蔬菜的鲜嫩,回味无穷,至今难以忘怀。
第二天清晨早起,我俩漫步于民宿外的山坡上,放眼四顾,此刻正朦胧着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像一张大宣纸,而在宣纸上勾勒出的美丽倩影,就是山民劳作时休息的茶亭。茶亭到处都是,连海拔最高的风车巷绝顶也不例外。又见山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泉水,汩汩汇合,流入梯田。
吃早饭时,罗大姐说去自留地挖红薯给我们吃。我马上接话,“我俩也去。”大姐乐不可支。小罗见状快言快语,“我也去体验体验。”就这样,我们四人把碗筷一放,带着镰刀、锄头、箢箕出发。到了工地,也是一丘梯田,薯藤长得很茂盛。我们先割薯藤,她娘俩弯着腰,我俩只能蹲着前移。割了约两个桌面宽,便开始挖。大姐的动作熟练有力,一蔸红薯不上二锄则全部挖出。而我下锄力气差、取位偏,挖出的红薯,不但锄数多,而且烂薯也多。不到两个小时,大姐挑着百余斤红薯,我们扛着工具和薯藤,有说有笑地回家去。一路上我在想,这次来水车旅游,改变了过去单纯的观光模式,抱着体验生活、接受教育的态度,对紫鹊界古朴、自然的梯田风光,对纯真、颇富特色的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午饭后去板屋集中的地方走访村民是我们预定的体验项目,罗大姐自告奋勇地成了我们此行的领队。从罗家单个的板屋到村民集聚的板屋大院,开着车,顺着山势往下走,至少要20分钟。走进村落,家家户户的年长者午后休闲在家。罗大姐一声吆喝,大家自带椅凳围坐在几棵大树遮掩的阴凉处,因为都是罗氏本家,见面十分随意热情,喝的茶水是当地品位最高的紫鹊十八红。同乡人在一起,无话不谈,溯本求源,畅说今昔,真有“栖息紫鹊,慢诉红尘”之感。
闲聊式座谈所获,水车镇今非昔比,而乡情依旧至真至善。
因山就势和古树环抱的木架板屋民居,呈现出紫鹊界“天人合一”的美妙自然景观。由此及彼,山岳、梯田、溪流、岩石、道路等,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紫鹊界景区以大面积、大坡度的梯田为中心,其特色鲜明,风格独具,有“梯田王国”之美誉,现为国家级4A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
苗族、瑶族和汉人历经千年,共同完成了这一罕见的人类景观——神奇的紫鹊界梯田。苗瑶人首先发现崇山中的基石裂隙中,水资源非常丰富,哪里有裂隙,水就从哪里流出来。于是,他们畲山为田,一锄一锄地开垦出块块梯田,种上水稻,一季一收,倒也能填饱肚子,到大旱之年,竟然比平原区收成还高。然而,开垦了这一片梯田的苗瑶人,没有过上更长久的安宁日子,不断受到官军的征伐,他们被逼向西南逃亡,在那里继续开垦梯田,才有了最早著称于世的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胜梯田。而在紫鹊界只留下了许多茶亭、山洞和屋场,以此见证苗瑶人的血泪史。苗瑶离去,汉人大量迁入,继续一起开田,有《开梅山》歌谣为证:“人家迤逦见板屋,火烧硗确多畲田”“如今丁口渐繁息,世界虽异如桃源”。明朝时期,梯田开垦达到高潮。这样的梯田,经得起干旱、洪涝的考验,只要把青青的禾苗一蔸蔸地用手插到田里,再经一个夏天的田间管理,到了秋天,准会蝉声阵阵催,稻谷装满仓。
如今,在乡村振兴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下,包括民宿、美食、农家乐、农特产在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盘活,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经济快速发展。旅客奔涌而至,如何加强规范,提升服务,成为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离开板屋大院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昨天站在紫鹊阁凝视那层层如海潮如风浪涌动的片片金黄,心里想,今天的紫鹊界人,以一种山里人的坚定雕刻时光,守护神奇;以一种不变的乡情厚植心田,诚迎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