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敏
多年不见的一个文人朋友突然来电,问我回娄底了不?他很想请我们几个旧交,再去他家一聚。
这些年我旅居外地为多。朋友那个家,在邵阳地区刚刚析置出娄底地区,小镇娄底成为一地首府时,我们就成常客了。那时我们分别是五个县市文化馆的文学专干,而他是娄底“土著”,家就住在涟水河老街的对岸,我们来娄底开会或活动时,他总要尽地主之谊,请我们到他家小坐。
从那时正在构建新城的南边过桥,往涟水河西走是涟钢方向,也正是因为涟钢的朝气蓬勃才产生了娄底地区。往东是一片开阔地,阡陌坡岭延绵,草色葳蕤,视野里生机摇曳。友人家就在东边这一片生气里,沿小径踏青而行,临水依坡处便是他家小院,自然是农家。虽然是农家,却很有文化气息,倒不是因为这友人是文化人,而是因为这一方山水的生长能让你产生文化想像——稻花香里有大工业的钢铁之声;厂区与起伏丘岭间一处大粮仓,贮存着芸芸众生的生活保障;还有这地方的名字叫仙人桥,仿佛能从鸡鸣狗吠里抓一把散谈紫雾,从水岸平波里吸一口氤氲仙气。巧就巧在,那次我们与会娄底,主题是民间文学挖掘整理,我脱口而出:此地气息不凡,挖一锄肯定有民间故事。友人说有啊,仙人桥就是故事。
我笑了,说,看来所谓故事,就是从我们这些酸文人的幻想里冒出来的。友人纠正:确实是我们眼前这块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娄底有八景,“仙桥月朗”是八景之一。我们村后头,有一块两丈长的整石,横架在妙笔峰的小峰上,传说是遇仙成桥,至今桥面留有仙人足迹。涟水对岸是清朗潭,潭水清洌,深不可测,旁边的古天王寺是佛教圣地。这方围几里,就构成了“仙桥月朗”的一块福地,还有诗曰:仙桥月朗照清潭,水伴风光碧浪翻。怪石桥横留足迹,天王赐福满人寰。
“我们仙人桥的先人,在河边这片开阔的地方,向着那仙人桥栽了一棵大松树,既是怀念仙人,又是求仙人继续护祐一方百姓。但几十年前被一次大水冲走了。”友人不无遗憾地说。
多年后的今天,友人在电话里说:“兄弟,我还住在老地方,但现在是好大一个新院子了,比原来舒服多了。你们来喝茶,保证门楣高远,天宽地阔,还有啊,一定仙气缭绕。”
我们于是又相约而往。他说:“我在家门口等你们。”
我早就调到娄底工作了,但到了娄底反而没再去过友人家。他在城北,我在城南,相距甚远。
然而,到达仙人桥地段打眼一望,你到哪里去寻找友人那故居的影子?北岸哪还有乡野的轮廓?过去的小城,一河相隔城乡分明,这边是城那边是乡,这边街景那边草色,过河就叫到乡里去。娄底这些年的城市步伐,显然也与大都市一样“打过长江去”大跨越了。这不奇怪,可老朋友不是说在我们去过的家门口等吗?想想,我心里不由一紧,他不会老年痴呆吧,只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近前的事都是过目就忘了!
正焦虑着,位置发了过来。我们循迹而去,在一个大住宅小区的大门口,这老年痴呆正朝着我们傻乎乎地笑!
我近到他身前,问他,还认得我吗?我是谁?
友人一个一个叫着我们,一个一个拥抱我们。他说,想死你们了,我们可是第一代新娄底人啊!
我说你吓死我们了!你把我们当宝傻啊,这是你家老院子?
“是啊。现在就是重新改造,变大了。”他极其自豪地说,两年前,五洲公司买下我们这一片地产,建设郦城房产。那时,这里的农舍已经是东一座西一栋的很零乱了,但谁也故土难离。后来看到这个小区搞得特别雅致,空间特别宽敞,就像我们农家那放大了的四合小院。而这院里的园林绿化,又哪是过去那小院子能比的啊。这个五洲公司的小区留空理念特别执著,宁可少建房少卖钱,一定要让住户住进来有海阔天空的感觉,而且要依然拥有过去那村庄的感觉,在山风水韵中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之香。所以我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里买了一套,仍然住在我这老院子里不出去了。
这怎么是你老院子啊。你就是其中一个住户。我们说。他说,我们过去自己的一栋屋,我不也只是住了其中一间屋?现在这个大院,我们也一样住了其中一套,还不就是大院一家人!
真不愧是个老文化人,把他欣赏的这个郦城小区描述得这么有文化、有人情、有传承。这话真还有道理,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这真的就是他过去那个宅那个院那个家,只是兴旺了,发达了,风华更茂了!
这时,友人指着园林中一棵很挺拔很富厚的罗汉松告诉我们,那就是他老宅子的位置,这也是他喜欢这里的原因。开发公司老板听说了仙人桥的故事,听说了这块土地上的先人栽下过一棵大松树的故事,他们要让曾经的这种生气延续下去,要让松柏长青护祐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竟花一百三十万的大价钱买回来一棵罗汉松,植于园中最开阔的地方。
我不无惊讶,很虔诚地站在了这棵罗汉松前。面对大树、古树、奇树,我总有一种顶礼膜拜之冲动,它是大自然最有生命韧性的物种,是最能昭示生命力量的形象。想想,它们能在风风雨雨里一挺就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何等顽强与伟大!这老板有心,居然把这么大一笔钱花在一棵树上。我当然明白,这是情怀之寄托,心灵之依附,更是种在小区的一树常青不老的祝福!
我注意到了小区的空间管理,一草一木,一径一石,竟是如此的精致与艺术。如果说一尘不染有点离谱,但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雕饰一样的无可挑剔。一根草的位置就是一根草的位置,一粒石子的位置就是一粒石子的位置,断定它不会因风雨或是践踏而流离失所。这布局开阔,打理细微,让我想像了一下它的曾经,多少岁月形成的民居,慢慢就是杂乱无章了,自然生态也许有过支离破碎,风和水的气息,一定有过损害。而眼前的一切,分明是在向原生态的回归,而且,回归得更加精美,更加贴近今天人生的期冀。
友人领着我们周游小区,真的是如数家珍般喋喋不休。这回让我们一一欣赏每一幢楼下隔空层里的生活细节,隔空层很明亮,每一幢风景各异,道具不同。锻炼,阅读,茶语,游艺,童趣,老乐等等,一一布局,互为补充。整个小区的人,皆可在小区的多处隔空层下找到自己所需的休闲之娱。我感到,这里既是楼内人的气息与楼外自然气息的融和之处,又是整个小区住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所。他们和她们不再封闭在各家各户,而是在大院里四处欢笑。
登上老友十几楼的家,就高瞻远瞩了。紧临涟水河,对岸过去是一溜陈旧而又拥挤的近乎吊脚楼式的低矮建筑,现在一扫而空,几里长的沿江风光带上结出一个“娄星”公园的大瓜,望过去飘逸而温馨。这边一样是一条沿江大道,而相伴着的沿江公园比对岸更为阔绰,中间也结出个“氐星”之称的大瓜,与对岸“娄星”遥相呼应。五洲郦城就在这硕果的瓜蒂上,这样看去,郦城是一棵大树,“氐星”是树之果,而其青葱的藤蔓,则沿河向东向西延绵,让一江河水更为欢快。人呢,当然更加精神焕发。
焕发的,还不只于此。我从这居室的几个朝向放眼一望,再俯身瞧瞧小区整体的座落,心里想:这方位坐得好稳;这前身后背气场好正;这四边风光,好顺。怪不得我们这老友守着这老院址、新院落不挪窝了。瞧他那气色和身板,似乎比三四十年前还健朗有神。
“人也好家庭也好,现在都特讲究个住。在城里,自然就讲究个小区的综合条件,内藏与外观,方位与朝向都要好,还有眼里的风光与心头的意念要能融为一体,那就绝配。”友人越说越兴奋,我们也都说很好很好。
因为兴奋,都喝了点小酒。他想留我们多待一会,说有这样的好地方让你们放松心情还客气什么啊。我们说这好地方你住了,是福气。我们要留点念想,下次来。
他送我们到小区大门,说:“下次早点来哦,我,在仙人桥等你!”
他面对我们几个,没说等你们,说“等你”。
我听懂了他的“文化”。说等你,亲切;说等你,还很诗意——
像他的家园郦城小区一样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