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29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鸿云胜境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鸿云洞古名鸿云岩,明清时期隶属新化县太阳乡上八都税塘村(现在冷水江市禾青镇建新村)。因岩下洞口长年云雾袅绕,在阳光折射下,云雾透红,又名“红云洞”,岩下洞口建鸿云寺(红云庵)。

  道光《新化县志·卷七·山川》曾有鸿云岩之记载:“鸿云岩治南四十里,高数百丈,有二洞,上洞悬绝,鸟道盘旋,高敞可容千人,下洞深邃(通志、府志、旧县志同)。石壁有形,如大士像,左有庵,右石乳如虬(府志、旧县志同、通志无)”。同治《新化县志》税塘村也有鸿云洞的记载,县人唐敩谦写过《游鸿云岩记》:“鸿云岩,界税塘、潘溪、三尖三村之间……惟鸿云胜境四字,万历四十三年,故明宗室江川王书,山僧勒为户册,笔情秀健,有欧阳率更笔意,其取足观者”。从游记中可读出信息,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朝宗室藩王“江川王”等一行由宝庆府来鸿云岩游玩,留下“鸿云胜境”四字墨宝赠与鸿云寺,字迹是欧阳询的笔体(欧体),僧人将墨宝雕刻制做成门匾悬挂于寺内,以供游客或香客参观。相传税塘李翰林(李嗣棠,字荫南,道光翰林)父亲李正芝(字笃超,号秩亭,贡生)三十无子,为传宗接代,特纳小妾,施舍行善,架桥修路,每月初一、十五到红云庵吃斋念佛并许愿,祈求菩萨显灵赐子。也许是菩萨真的显灵或是感动了菩萨,故菩萨送梦允“文昌星降世”,果不其然,正芝生子李嗣棠。于是李家敲锣打鼓来到红云庵还愿,给菩萨重塑金身,披红挂彩。

  从乡间公路向左往下,转过几丘荒废水田,穿过小片板粟林,鸿云岩出现在众人眼前,顺着石径蜿蜒曲折深入峡谷,谷底平坦开阔,一条不大不小的小溪从深谷另一端延伸至洞内,溪水流入洞中,最后穿过红云洞汇入潘溪而流入资江。洞门前共有三条青石板路,左右两边是上下红云庵的主路,各有三百六十个台阶,中间一条沿溪石板路通向小溪源头,溪流一边是几亩荒废的稻田,并无人耕种,已长了很深的杂草,这些水田旧时是寺庙遗产。跨过溪中石桥,站立田间抬头仰望,鸿云岩高大险峻,气势磅礴,落差高约五六十米,洞口高十多余丈,庵址就在石岩之下,春夏季节则泉水如银河飞瀑一般从洞顶泄下,好似水帘洞,雾气弥漫,凉气逼人,景致壮观。

  逼进洞口,鸿云庵咫尺之间,山门紧闭,门上“鸿云寺”依稀可辨,寺外不远处有一土地庙,并有香纸残留痕迹。山门虽闭,但未上锁,打开入寺,青石地面积满枝叶,寺庙空无一人,已长时间无人打扫,山门与正殿之间,左右各竖两个塔形香炉,是焚香烧纸用的,右边香炉一侧依次立着三块和一块倒地的石碑,并刻满碑文,是介绍鸿云寺历史、重修、捐款之类的。碑刻信息记载:一是红云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二是此处是新化八景之一,而另一碑刻却记潇湘八景之一,当然这些皆是错误的记载(新化八景与潇湘八景并非于此,民间以讹传讹罢了,税塘八景是可信的),三是寺庙庵址多次让山谷洪水冲毁,历代数次择址加固、重修以及捐款名单及捐资数目。详细看过石刻铭文后步入大殿(观音殿),中间为观音大士、左为南岳圣帝、右为地藏菩萨三尊大菩萨,香案前边左右是文殊、普贤二尊佛像,然后正殿两旁为财神、药王两尊佛像,大殿两边墙壁则为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路诸天等小神像,供桌上面摆放着香烛、钱纸、卜卦工具、生活用品、木鱼等法器,正殿大门与供桌之间放置着功德箱,功德箱前的地上有几个蒲团(跪垫),是礼佛跪拜用的。然寺庙并无僧尼,厢房空荡,显得冷清,估计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里肯定人满为患的,应该香火旺盛。

  从正殿左侧打开偏门,左转右拐往下五六十个石阶,淌过溪水,正式进入红云洞,洞厅宽阔高大,视线良好,估计可容纳千人,人在洞内显得非常渺小,随处可见从洞顶掉落下来的巨石,最大的巨石重量达上百吨,形态各异,洞内干燥,乱石杂草分布于洞厅四周。小溪的流水哗哗地向下流进洞内深处,水洞左上方有一旱洞,有小路上去,约有五六百米深,因无手电照明担心出现危险,也就懒得进去探查了。

  红云洞虽探访过多次,但每次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一直想好好写一篇关于红云洞的文章,但不知从何下笔,其知名度根本无法与波月洞和梅山龙宫相比。但红云洞以其独特的魅力显得更加淡定、从容和坦然,依然深藏不露,给人无限遐思和猜想。(李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