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04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大家本色是矿工(一)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苏松华

 

  ▲谭谈(中)与作者(右)重访金竹山煤矿

  编者按:

  著名作家谭谈,曾身居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高位,但一生质朴、谦和、勤奋,其为人与创作,始终保持一个矿工的本色。去年夏天,年近八旬的他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冷水江,看望业余作者、煤矿工人、退休多年的老同事,为地方经济发展鼓劲加油。

  作者以纪实的方式展示了一位“平民大家”的朴素情怀和当地的新变化。在新年之际将本文奉献给读者,也表达我们对谭老的深深敬意和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因原稿较长,版面篇幅有限,只能以连载的形式分节刊发。

  那日回老家,中午在妹妹家正准备吃饭,看了下手机,突然看到9点多钟有新吾兄发的一条短信息,“松华在冷江吗?”忙戳了手写,迟复道,“在冷江”。妹妹催吃饭,就放下手机,吃过就忘了。饭后小憩一会醒来,再翻手机,原来新吾兄当即就回过一条信息,“谭老兄想见你。”顿时心里一咯噔,后悔没有及时看信息并回复。

  “谭老兄”是新吾兄对著名作家谭谈老师的称呼。虽然著作等身,蜚声中外,但对于后辈作家甚至普通文学爱好者很随意地和自己称兄道弟并不忌讳,相反总是乐呵呵地应承,没有半点架子,也心无芥蒂。新吾兄是冷水江文学界起步较早的小说作家,早年受过谭老师的指点和帮助,给他的小说集《师门》做过序,谭老师到冷水江挂职市委副书记时,又同在机关院子出入,往来多年。以两人的交谊,所以常常对外对内,都称谭老师为老兄。

  深感荣幸又有些疑惑的同时,忙把电话打过去,新吾兄在电话那头很简洁地说,谭老兄上午过冷江来了,点名要见见当年几个文学作者的面,直接点了你。激动之余,我忙问新吾兄,谭老师在哪里?找我有什么任务吗?新吾兄说,什么任务也没有,就是回冷江,故地重游,看看山水,看看老朋友。谭老兄让你过来见见面。我连忙问,你们现在在哪里?电话那头说,我们现在在麻溪村,大概呆个个把小时,你自己有车,快开车过来,我把电话给谭老兄,你先打个招呼。那边就传来一个久未听闻又非常熟悉的浑厚嗓音。“谭老师,我是苏松华,身体还好吗,新吾兄说您过冷水江来了,我现在就开车过来见您。”谭老师在电话那端说,“是松华啊,好久没见了,你过来,一起走走,看看,好,好,好。”然后挂了电话。听话筒里对答的声音,估计是在听资江古镇麻溪村的介绍。

  飞快下楼,到地下车库开了车,一路匆匆往沙塘湾麻溪村赶。麻溪村是历史上资江边重要的老码头,也是资水中游的毛板船始发地。旧时,本地丰富的煤、铁、锑、楠竹、木材及其他物资,通过毛板船,穿激流,过险滩,出洞庭,下武汉,都在这里起航。而汉口的丝绸、食盐、农具、家私,又通过回程的舢板,逆流而上,到此下榻卸货,流散梅山腹地。这里是麻溪与资水的交汇处,曾经商旅行人,邮差走卒,莫不勾留于此,逐渐成为靠水码头,通商口埠。“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繁盛不输长沙、汉口。1943年日寇南侵西进,曾经从永丰经兰田、新邵进发于此,企图进犯世界锑都锡矿山,掠夺资源攫取财富,因大河阻隔,一时无法过河而未成行,之后转道新化化溪、石冲口、枫林,在洋溪制造惨案。这里留下了古码头、石拱桥和沿河展布的古吊脚楼。浑厚的人文历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近年,麻溪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当地资源,打造了特色休闲旅游,远近闻名。而之前,谭老师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谭老师在冷水江市挂职时,工作之余,以沙塘湾和麻溪村为背景,创作了有名的长篇小说《美仙湾》,将这里的山水、民俗、人文历史,掌故风情荟萃一书。近年,麻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谭老师又应邀为该村的牌楼、风雨桥撰联题对,镌刻于麻石之上,与交汇江景,相映成趣。今天谭老师到冷江,第一站走麻溪村,顺理成章。

  虽不十分熟悉,但紧赶慢赶,不到二十分钟,驱车赶到麻溪村。村口有灰色麻石新建不久的牌头,四柱三重,飞檐画角,厚重大气。顶檐是遒劲浑厚的“麻溪村”三个大字,看字体,正是谭老师所题。四柱正面是两幅竖刻的对联,中间两柱主联上颌是“昔日商贾如云,毛板滩歌劲”,下颌是“今朝游人似海,廊桥笑语多。”两边石柱上又有一联,上联是“鸟语穿林声声通雅客”,下联是“书香满院代代出英才”,其字苍劲有力,灵动飞扬,都是地方名家所题、书。来不及细看题对书联落款,匆匆穿过牌头,行一二里,至麻溪古风雨廊桥。廊桥高大宽敞,立柱森严,横跨麻溪河两岸。中间石板道,可过大小车辆,两边各一行红漆木板凳,供行人倦客或悠闲的村民休闲坐聊。凳外是坚固护体栏杆,凭栏可近赏沿河展布的吊脚楼,回清倒影,可远眺资水北流,浩浩汤汤。廊桥人字屋顶琉璃闪耀,金碧辉煌,与桥头两岸仿古的老街相得益彰。几个农妇围在廊桥中间的长凳上,家长里短说得笑逐颜开。在桥头停下车辆,寻找谭老师他们的行踪,四顾皆无。拨打新吾兄的电话,却告知,他们的车队,已经从麻溪出来,沿G354,行至金竹山煤矿对面的木杉坳,正赶往土硃煤矿。心中就有些失落。新吾在电话那头说,赶过来,应该赶得上。

  土硃是宋以前就有的地名,北宋开梅时是硐主苏甘的老巢,俗称“土主”,即土著的意思,与江西填湖广来的客户相区别。后来改成“土硃”,有雅称的成分。土硃原是我们老家村子的名字,上世纪六十年代,湘煤涟邵矿务局金竹山煤矿的一个工区最早选择在土硃对面的保主山上开采,煤矿因地得名。后来因故矿井改到今天的金莲村。“文革”时,成立矿委会,求红求新,将煤矿改为“红岩煤矿”,沿用数十年,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土硃煤矿”的初名,成为金竹山矿业公司下属的一个矿点。

  煤矿主井开在金莲村的老院子后,平硐进山,两面开叉巷,之后又斜井下山,不断深入,如今已开采到地层深处-200的水平了。这里煤层深厚,煤质优良。主巷原是一条既可行人又可通矿车的地下隧洞,联通山那边的石泉火车站,矿车连绵不断把煤矿生产的优质无烟煤,通过车站的车皮,运往四面八方。煤矿开采已六十多年,创造了无数辉煌,今天仍然红火。六十年前,谭老师走出老家涟源石狗,来到的人生第一个重要驿站,便是当时的金竹山煤矿。之后,从这里去参军,几年后又复员回到土硃煤矿,工作,生活,成家,立业,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因为创作成就越来越大,从煤矿的宣传科,调到局机关,调到省报社,调到省作协、省文联。期间八十年代中,又从省城来到冷水江市挂职市委副书记,历练多年。1981年以金竹山煤矿为背景、以煤矿工人为主角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在《芙蓉》杂志发表,立即引起轰动,当年被拍成电影,全国上映,红遍大江南北,不久,又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全国上百家报刊评介,成为谭老师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离矿五十多年后,谭老师不改初衷,故地重来,回到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应是多年夙愿。

  匆匆忙忙赶到土硃煤矿井口车场,停稳车,新吾兄迎过来说,谭老兄在从长沙来的路上就点了见面的几个人,你我是其中之一。倍感荣幸的同时,心存惴惴。这时看见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冷水江市委宣传部邹部长和几个矿领导的陪同下,远远从矿井门口走过来,正是谭谈老师。赶紧快步赶过去,叫了声谭老师您好。谭老师那双写过无数精彩文字的大手紧紧握住我说:“苏松华来了,好。这次过来,走一走,看看几个老朋友。”我连忙说,我是您的学生,应该来看望您才是。就势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谭老师直说好,好。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待续)

  (作者简介:苏松华,冷水江籍,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湖南省散文学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冷水江市作协第二任主席团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