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2月01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伍老倌子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远洪

  伍老倌子名叫梁经伍,身高不到一点五米,显著的特征是脑袋小,额头突出,眼睛、鼻子、嘴巴挨得很近,其貌不扬。由于其外相在年少时显得催老,村里人在他二十来岁时就叫他伍老倌子。日子久了,极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直呼伍老倌子,一直叫到他生命终止。

  有年春节期间,舅舅带他去相亲。女方父亲见他长相丑陋,想考考他的心智,指着桌上一盘象棋,说下盘棋如何?伍老倌回敬说,新年大节,不可兴兵动马。接着又拿出《三字经》要他念念,伍老倌接过书,倒着看,女方父亲急了,伍老倌站起身来说,给您看,给您看。原来伍老倌既不识字,也不会下象棋,但脑瓜子灵泛,见风使舵,以至这次相亲竟然成功。婚后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不久离开人世,令他悲伤不已。由于家境贫寒,还有长相,以至再未续娶,孤身一人过着悠然自在的日子。

  伍老倌个子虽然矮小,但身板结实,身上隆起的块块肌肉,足可与现代的健身教练媲美。夏天光着膀子,从不戴斗篷,任日晒雨淋;冬天一件单薄衣裳遮体,凭风吹雪打,从不生病。一条系在腰间,打着折褶的青布裤子,极像个豆腐包袱,两条裤管没过膝盖,被风吹得啪啪作响。常年累月打着赤脚,脚板磨出厚厚的茧,像块铁板,竹梢、钉子、树刺都扎不进去。我回乡劳动时,伍老倌六十岁了,不必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算个自由人了。可他并未就此闲下来,打柴火,挖树蔸,喂猪养羊,种自留地,整天乐呵呵的。闲着时手里拿着根比他身子还长的竹竿烟筒,烟嘴和烟斗用黄铜铸成,烟斗特大,可容下半两烟丝。一有空闲,他就坐在自家或邻居家柴火灶旁,把烟斗伸向灶膛点燃烟丝,咪起一双小眼睛,巴哒吧哒地吸着自己栽种的旱烟,吞云吐雾,一副美滋滋的样子。

  在村人们心目中,伍老倌是一位勤劳、吃苦、坚韧、睿智、滑稽搞笑的老人。好多的事情,让我和村里人刮目相看,极为佩服。

  家乡是个山区,每年砍倒的树木不计其数,而树蔸是做柴火的上等燃料。干透了的树蔸,耐燃少烟,往灶膛塞一块,可燃半个时辰。大凡只要山上砍倒了树,强壮劳力便上山寻找树蔸,把一些小的、容易挖的挖了,大的、难挖的留在山上。而伍老倌子则不然,别人放弃的大树蔸,想挖又担心挖不出的树蔸,十分难挖的树蔸,都是他的手下绝活。他凭着斧头、锄头、铁镐、铁锤,不急不躁,斩断树根,寸寸剥离。一天不成,两天,两天不成,十天半月……直至把树蔸拆成块块。有一年山脚下砍了棵大栗子树,树蔸直径有一米多,许多强壮男人想挖这树蔸,可斧头用力一劈,连个印痕都没有,让他们望而生畏,再不敢动斧头。可伍老倌子说,他要挖了这树蔸,令大伙将信将疑。他花了半月时间,掏空树蔸周围泥土,又去打了两把錾子。就这样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一点点,一分分,一寸寸,与树蔸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个树蔸被拆成两百多担铁块般的柴块,像城墙一样码在自家门口,留下的是一个三米宽、两米多深的大坑。村里村外人见了,羡慕不已,有人提出要买柴块,他说,不卖,不卖,留着自家烧呢。可有年大队文艺宣传队排节目,他毫不吝啬地送去三担柴块。

  伍老倌是种地高手。他在自留地里种的瓜果蔬莱、红薯小麦等,皆胜他人一筹。别人种的南瓜,只长藤不结瓜,即使结了也不活。可他的则不一样,一个挨着一个,一根藤上结有十多个,成熟后,黄澄澄的,煞是可爱。别人问他奥妙,他说,给它吃的是狗屎。原来,伍老倌经常去邻村拾狗粪,然后埋到地里作肥料,种出的庄稼产量高,品质优,味道好。特别是他栽种的旱烟,斗篷大一片,绿油油的,还很厚重,长到一定高度,就掐断顶尖,让地里的有机成分灌到叶尖尖上,然后汲足了阳光变成浅黄色再摘下来,放到一个特定的竹夹子里晒干。此时的烟叶,色泽金黄,烟味浓烈,劲足,醇香醉人,十分过瘾,人称极品旱烟。许多烟友,慕名而来,为是过烟瘾。其他烟民也栽种旱烟,味淡得像点着的树叶子,逊色多了。问及原由,伍老倌只眯着眼晴笑。问多了,他抿着嘴说,是在烟蔸蔸下面施了一种榨油后成菜籽饼的肥料。奥妙原来如此,其他烟民照此一做,旱烟果然上了档次。收获后,高高兴兴地带着自家旱烟请伍老倌品吸一番。

  俗话说,蒸酒打豆腐,莫称老师傅。山村旱土多,大都用来栽种红薯、小麦、大豆等作物。红薯多了,村民试着用来酿酒,很不成功。即便酿出了酒,但苦涩味重,难以下喉。伍老倌采了辣蓼,自制药曲,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酿造红薯酒的方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按照他的方法酿出的红薯酒,清香醇和,再无苦涩味。喜欢喝酒的村民很快学会此项技术,一到年底,热气腾腾,满村酒飘香。客人来了,热壶红薯酒,炒一碟瓜子,亲近大方。过年磨豆腐也是一种技术活,要石膏下得准,做出的豆腐多且好吃。村民一贯采用磨生石膏的方法,费时费力,下料全凭眼观,下多了,豆腐化成了醋,下少了豆腐不凝块。伍老倌通过摸索,把生石膏在火上烧熟,研成粉沫,然后制个量杯,多少豆子下多少石膏,恰到好处,减少了磨石膏的繁琐劳动,又提高了豆腐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一举数得。这个用熟石膏的法子,许多人上门讨教,伍老倌毫无保留地把这个科学方法传授给他人,让村里村外的人对他又高看了一眼。

  伍老倌子也是一个很会搞笑的人,风趣、幽默、诙谐,还喜欢吹牛皮。很多经典言语让人捧腹不忘——

  1958年大跃进,到处出现浮夸风,说大队试验田里一个萝卜有三十斤重。他听了不以为然,对众人说,不算,不算,我爷爷讨堂客,一个萝卜做八十桌酒席,还剩一边;

  大炼钢铁,比谁砍伐树木多,比谁伐树速度快。他走到砍树现场,对正在挥斧砍树的年青人说,你们这个速度叫什么快,我年轻时一棵抱围大的树,用剃头刀没一袋烟工夫就割倒了;

  家乡鼠害多,政府提倡家家户户灭鼠,公社大队来人检查灭鼠成果。他从屋里跑出来,向大队长报告:我逮着一只大老鼠,板油水油扯了五斤多,鼠肉吃了一个月,毛皮做了件大背心;

  有天,他惊慌失措地从炭山上跑回来,对众乡亲说,我看到一条水桶大的黄牛蛇,在四方塘洗澡,蛇身挤满一塘,水都漫过塘坎,出来时蛇头到了尖山岭,蛇尾还在四方塘;

  有年天大旱,女人们站在田坎上望着快要枯死的禾苗掉眼泪。他走了过去说,你们这哪是真掉泪啊,那年我家禾苗快枯死时,我一滴眼泪掉到田里,立刻有两寸水深,禾苗得救了……

  这些言语,让人们津津乐道,每天不知疲倦地在重复着。村里村外的人逗笑他,他从不尴尬,还得意洋洋。于是就有人请他讲故事,吹牛皮,说些漫无边际的陈年往事,远近闻名。

  有天,伍老倌路过邻村,路人说,伍老倌,歇歇吧,吹个牛皮再走吧。伍老倌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没时间吹牛皮了,界山岭干大塘,我要去捞鱼虾。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伍老倌说的是三个村搭界的一口公塘,十里八乡的人都知晓,只要干塘,大伙都可去捞鱼虾。真所谓,界山岭干塘,人人有份。邻村人信以为真,一声大喊:界山岭干大塘哪,快去捞鱼虾!一传十,十传百,数不清的人带着捞鱼工具拼命往界山岭赶。当大伙气喘吁吁走到塘边,只见塘埂垂柳飘飘,满塘清水,风平水静。大伙知道上了当,跺着脚,又气又恨地说,这个该死的伍老倌子,又吹牛皮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